(大方縣第六中學,貴州 大方 551600)
精準定位課堂角色為了切實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應從思想意識層面展開語文課堂改革,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也改變學生的學習理念。
(一)樹立“過程為本”教育理念
從本質上講,教育是學生的立體學習過程,以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傳統的教學模式事實上是一種結果導向,更多注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翻轉課堂則強調的是過程教學,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鍛煉和培養。一方面,由于翻轉課堂通過信息化渠道將“學”置換到“教”之前,因而對學生的自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要在課堂教學之前完成知識的接受工作,就需要學生能夠積極提取有用的知識信息,并分析處理這些信息。
(二)突出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地位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一直占據主導地位,而學生則居于被動接受地位,多表現為“我說你聽”“我講你寫”的方式,屬于一種單向灌輸型教學模式,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被忽視,不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翻轉課堂是一種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學生也由知識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建構者,其主體性地位得以凸顯。因而,在初中語文翻轉課堂建構過程中,老師也要注重角色的轉換,由傳授者和灌輸者轉變為組織者和引領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的組織和指導,比如組織學生對特定內容進行討論、指導學生如何去獲取相關信息,建構起“師生互動”的教育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始終聆聽教師的講授,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少,從而無法及時向教師反饋信息,很多學生表示在學習過程中,即使遇到困難也不敢打斷教師的講解,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并未真正掌握學習知識。
教學模式的創新過程主要為了讓學生能夠自主參與到學習中,對于語文學習充滿趣味,因此,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盡量想辦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保護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其自主學習和培養創新的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上的思維激發教學,指的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和啟發下,通過對課文進行獨立仔細的閱讀,以獨立發掘問題、交流溝通及表達等方式來學習和熟悉語文知識等能力;能將語文課本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結合現實生活中有關的事物,進而學會解決一些現實生活問題;能夠學習和掌握常見的科學研究方法,進一步加強解決問題的能力,漸漸培養其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遇到處理不了的問題時能加強進一步獲得新知識的需求和能力。
(二)創設真實可行的情境,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往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絕大多數都是以語文教師的教授作為主導地位,學生僅僅是被動地接受“填鴨式”教學。在如今教學改革下,學生的自主學習已經發展成為首要要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自身特點,引導學生發揮自身的特長,使得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這也是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和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老師身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以及指導者,要堅持為學生創設真實可行的情境。創設情境可以指引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做到情感參與、行為參與以及思維參與。
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傳統課堂之所以沉悶、缺乏生機主要在于學生的思想與思路始終受教師的控制,而語文課堂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改革后,學生掌握了學習自主權,會根據其學習需要進行判斷與分析。
(一)內容分層,體現能動性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選擇自己想要學習的教學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內容必須生動有趣,營造課堂學習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學習《陳涉世家》這篇文章時,老師根據所有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教學。首先,對于語文成績一般的學生,要求學生了解司馬遷的基本情況,同時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懂句意,讀出情感;其次,對于語文成績較好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則需要指導學生進行討論,翻譯句子,疏通文意,深入理解文章。同時能夠準確揣摩人物語言,分析人物形象,通過在教學內容上分層進行,更有利于所有學生吸收知識,進而更加深入的理解這篇文章的意思。
(二)方法分層,發揮靈活性
目前,各個初中學生在性格、思想、知識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如果始終采用一種方法是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需要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及時調整,讓所有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得到最大限度的突破,有效培養學生的個性。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背景下,語文教學理念、教學角色、教學內容、教學模式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對傳統教學情況相比有了本質上的突破,破除了其中諸多落后、陳舊的方法體系,使語文教學的科學性、綜合性顯著提升,在未來的發展中,初中語文教學會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落實不斷調整,完成與系統的落實新課標的要求。為此,在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不可逆轉的趨勢下,文章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三個角度,探究了改革的具體實踐情況,希望可以為廣大初中語文教師提供參考,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科學性與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