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青白江區祥福小學,四川 成都 610000)
(一)在我國社會的快速轉型和城市化過程中,人口遷移流動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背井離鄉外出務工。有些農民工把子女扔給了老人監護或寄養他人,于是在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有的群落——鄉村留守子女。當這些留守子女達到學齡就會進入相應的學校學習,他們便構成了學校教育中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學生。這些留守學生一般具有比同齡人更強的獨立生活能力,但因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而無法享受到同齡孩子的花季、雨季,其生理和心理的成長都面臨著問題。
(二)社會成員對教師的要求和期望過高,這種要求和期望最主要地體現在對教師培養人才的質量上。學校、家長及社會上都以升學率的高低來評價教師。學生的素質他們不管,素質好的學生大多數被城里的名校以各種花樣吸引走了,他們只看結果,不看過程、原因。他們要求教師恪守職業道德,只求奉獻,不講享受,認為教師就應該安貧樂道,任何事情都應該比一般人做得好。好像老師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而不是人間的俗人。社會成員對教師高要求和高期望,使教師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三)現在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個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孩子在學校發生的一些偶發事件,家長常常不問三七二十一,就向老師問罪;學生學習成績不好,家長也要歸罪于教師。自己的孩子永遠是對的,錯的如果不是老師就一定是別人的孩子,因此家長對教師的不良態度,這也導致教師工作壓力過大。
作為獨立的個體,由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行為特征,不同的閱歷與經驗,不同的價值取向,它們之間的交互作用和教師個體的壓力息息相關。教師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導致壓力的主要來源對他或她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
(一)人格特征是引起教師壓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人格”是一個具有廣泛意義的概念。在心理學中,“人格通常是指一個人所具有的獨特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的集合,如性格、興趣、愛好及能力等。”它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組織。戴維和瑞德的研究表明,人格特征是引起教師壓力的一個重要因素。A型人格特征或外控型的教師由于其性格內向,好靜,憂郁,難以適應環境,往往承受更大的職業壓力。
(二)教師自身的不正確的認知也是導致產生壓力的因素之一
現代大量研究發現,教師個體的認知方式能影響其對壓力的敏感性。首先,對教師“完美形象”的認知誤區易導致教師自身壓力過大。長期以來,由于社會對教師角色的過高期望,教師形象已成為完美化身,如無私奉獻,淡泊名利,性格溫和,人格完美等等。一些教師將理想中的教師形象與現實世界中的個人形象等同起來,對自己產生了一種不合實際的過高期望,竭盡全力甚至超過自己能力扮演著社會期望的完美的教師形象。這必然給其身心帶來超負荷運轉,以至于自身壓力偏重。
(一)過份強調競爭,帶來人際關系緊張
現大多數地區存在以升學和教學成績評價學校,學校以教學成績評價教師的現象。學校為了提高教學成績,努力建立學校內部教師之間的競爭體系。評價不看基礎、不看過程只看結果。競爭導致教師們認為每一個同行都是競爭對手,每位同事都是潛在的敵人,教師之間私藏資料封閉信息的現象普遍存在。
(二)量化考核過細,導致教師疲于應付
現在農村中小學普遍地重視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管理,在指導或者考核上存在過細過死的缺點。對教師的考核管理從早晚的簽到簽退,到每周的聽課次數,學生作業面批記錄,備課時數要超前,教學反思還要達到一定數量,指導學生的談話記錄,單元過關測試,學生評價……過細的量化考核不僅無法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反而使教師工作越來越消極,一切工作都圍繞著考核的分數在運轉。
(三)評價體系的不科學,挫傷教師的積極性
教師想盡心盡力地工作,并希望自己辛勤的工作得到公正合理的評價。但實際情況如何呢?由于教師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教師在學期初接受工作安排時就已經決定了他的考核分數,在農村教育上,誰的“胡子”長,誰的工資、資歷、考核分數等就高,這早就成了不爭的事實,就拿一年一度的學校督導來說,每次都要聽課評課,得優課的首先是校長主任等中層干部,其次就是資歷較深的教師,年輕教師即使你的課上得再好,也與優課無緣,能給你一個良好課就不錯了。因此絕大多數青年教師資歷淺,職稱低,這就意味著青年教師即使工作再努力,工作年限再長,成績再好也有可能拿不到中等以上的合理考評分數。
因此,需要社會、家長、學校對農村中小學青年教師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任何一個教師的成長需要經歷相應的體驗和經驗積累,應該給予他們關心、愛護、信任,營造和諧、寬松的工作環境讓他們能潛心教學、靜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