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陽光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福建 福州 350015)
根據聯合國老齡化社會標準,當65歲老人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以上時,即該地區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目前,我國老齡化人口不斷增加。2000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7.0%,中國初步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階段。本世紀初到2018年左右,老年人人口從1.26億增長到2.8億,從占人口比例的10.41%上升到20%以上。[1]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與此同時,老年群體在電視受眾中數量和在接觸電視媒體的時段廣度及時間長度上都處于首位。其中,電視信息的比例中處于第一位,高達92.8%,比居于第二位的接收報紙信息的老年人的人口比例高出29%。
老年電視節目,即“以老年人為主要的傳播對象、以與老年人相關的各類資訊及娛樂內容為主要傳播內容的電視節目”。[2]1991年天津電視臺創辦了我國第一檔老年電視節目《晚霞余輝》。1993年,中央電視臺《夕陽紅》欄目的誕生可以說是我國老年電視節目發展的一個里程碑。相比我國社會的老齡化進程,我國老年電視節目的發展時間并不算晚。在這20多年之中,除了《晚霞余輝》和《夕陽紅》,國內電視臺制作的較有影響力的老年電視節目還有《精彩老朋友》(上海電視臺)、《天年樂》(廣東電視臺)、《老頭灣》(哈爾濱電視臺)、《金秋》(杭州電視臺)、《老人世界》(河南電視臺)等。同時,我國也出現了專業老年電視頻道,2005年,山西電視臺創辦了“老年福”數字電視付費頻道,主要節目有《專家門診》《百歲壽星》《養生寶典》《百姓舞臺》等,功能仍然是服務和娛樂,這也是當前主流老年電視節目的核心內容。
經過20多年的緩慢發展,老年電視節目的內容和類型都有了較大的發展規模,無論是國家級電視臺還是地方衛視都至少有一檔老年電視節目再播。但相比較其他群體和其他類型如中青年電視節目和兒童節目而言,老年電視節目的發展狀況以及生存狀況并不理想,特別是與老年人成為目前電視節目的第一觀看群體這一現狀極其不符。大多數情況而言,老年電視節目被認為是處于邊緣的、非贏利的、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的,而帶著這一明顯偏見的認知發展下的老年電視節目目前的現狀和出現的問題亟待引起我們的重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目前我國老年電視節目的數量和類型與老年人口的比例嚴重不相稱。從專業頻道的建設來看,設有多個少兒、女性、動漫、購物頻道,卻僅有一個老年頻道。同時,我國央視及省市級地方臺所開辦的老年電視節目數量和類型也極其不符合老年人的觀看需求,一是數量極少,至今就十幾檔節目,主要集中在省級電視臺,且播出時間段都非黃金時間。二是節目類型較為單一,主要集中在老年養生保健方面的內容上,而忽視了老年觀眾的多樣化需求。[3]事實上老年群體有著各自不同的生活區域、文化背景、工作經歷、收入水平和興趣愛好,節目在內容的多樣性上還需要向更深、更寬的層面發展,以真正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其他心理需求。
進入新世紀以來,傳媒環境的競爭趨勢日益增加,電視臺的競爭更是進入到白熱化階段。電視臺的效益與廣告直接掛鉤,而年輕群體日益成為消費主力的當下,電視節目自然也逐漸向年輕化靠攏。而真正需要電視節目來滿足心靈和精神需求的老年觀眾卻日益得不到滿足。老年觀眾有大量的閑暇時間,他們的精神和內心的需求是主要的。同時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飛速發展,老年人的消費觀念也在發生變化,之前追求節儉的消費觀念也在發生改變。這都要求電視臺在制作老年電視節目上要充分考慮老年受眾真正的人文性需求,而現實中大量的老年養生類節目只盯著他們的消費意愿實屬缺乏真正的人文關懷。長此以往,老年觀眾得不到真正的心靈慰藉,電視節目的發展必定會受到不利的影響。
與大成本投入的電視節目相比,大部分老年電視節目的成本偏低,內容空洞和枯燥,藝術價值偏低,無法真正達到老年人的觀賞需求。當今社會,電視傳播的理念已從單向傳播發展到雙向傳播,電視受眾不再滿足于自身“受者”身份,受眾要求參與和互動的意識不斷增強。但是當下中國老年電視節目只是泛泛地將節目內容定位在養生保健、娛樂等方面,并沒有深入實際讓老年群體成為其自身信息傳播的主體,很少給老年人提供表達自身需求和愿望的機會,沒有實現信息的平等交流。[4]而缺乏真正能夠引起老年觀眾深切共鳴的電視節目,特別是集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參與性與一體的節目更是鳳毛麟角,沒能讓老年觀眾獲得滿足,才是當前電視管理者和從業者應該要思考的問題。
隨著數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老年受眾開始接觸新媒體,有調查研究表明,大中城市中老年人手機使用率已達到90%,老年網民的數量也在逐漸增加。因此,老年人在新媒體市場是很有發展潛力的群體。電視媒體的融合發展中,交互網絡電視(IPTV)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新媒體產品,可以提供更多的服務和功能,比如點播、互動和上網等,但是目前IPTV基本定位于年輕受眾群體,在其界面和內容的設計中忽視老年受眾。事實上,“老齡化意味著老年人已成為電視媒體不容忽視、數量日益增長且具有一定社會影響的用戶群體”。[5]IPTV要想取得長足的發展,抓住老年群體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我國電視生態格局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媒體的融合和節目的創新都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打造符合老年人文化背景、心理訴求、生活需要和口味的老年節目,需要緊密結合當下新媒體的技術環境,考慮分眾化傳播的現實要求,并積極借鑒國外老年電視節目的經驗。
大眾傳播時代,傳統電視節目內容大多定位廣而全,因此形態模糊。當前電視節目必須走專業化和對象化的道路,明確受眾定位。設置專業的老年頻道,是提高老年受眾對老年電視節目滿意度的有效路徑。有關調查指出:“在問及專門設置老年人電視頻道的必要性時,有69.4%的老年人認為很有必要或較有必要。”[6]
中國國內,由于老年人口眾多,養老服務一直是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為了提升養老服務的質量,提升老年電視節目的數量和質量是創新之舉,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數。政府應加大對老年電視節目的投入,促使節目公益化與市場化相結合。安排相應的資金人力用于專門的老年電視節目的生產與投放,同時加強電視臺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為老年受眾群體帶來更多的觀看渠道。
加大政府投入,設立老年電視節目頻道,全天候播出。服務類、娛樂類、社教科普類、養生保健、旅游類、戲曲曲藝類節目均可貫穿其中。只有找準市場定位、摸準老年人內心深處的渴望,才能贏得老年人的青睞,以此來使節目聚合出強大的品牌效應。
辦好老年節目,要抓住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以貼心、實用和服務為原則,使節目符合老年人的收看口味。在欄目設置上要充分考慮這一細分受眾群體的愿望和需求,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心理素質逐步下降,表現為心理承受能力差、害怕孤獨寂寞等癥狀,對此,電視臺應凸顯老年人的受眾本位意識,注重情感傳播,加強對“空巢老人”和“留守老人”的人文關懷,本著更好的服務老年觀眾的思想,通過貼心服務和豐富多彩的活動,排解他們的消極情緒,培養老年人的業余興趣,讓他們重拾對生活的熱情。[7]
老年電視節目要不斷在風格、形式等方面進行創新,并且巧妙融入時尚、公益和文化元素來凸顯老年電視節目的時代特點,提高節目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提升宣傳效果。比如:開辦針對老年人興趣愛好的讀書、琴棋書畫節目,以及為老年人服務的征婚交友、旅游規劃、真人秀等類型的電視節目。
適應當前的媒介技術環境,將電視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加強數字電視的互動性和內容的豐富性,可以給老年受眾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節目和相應的增值服務。比如IPT V在節目回看、點播之外,融合了一些簡單的上網功能如瀏覽網頁等。老年人習慣了電視的操作方式,在接受新事物的時候,操作的簡便還是他們最關注的。因此,在發展電視融合媒體的時候,應該在界面設置上考慮如何能讓老年受眾迅速掌握和熟練使用電視的新功能,讓他們享受到多樣的節目內容、靈活的收看方式和方便的上網功能。
在國外,一些已經進入老年社會的發達國家非常重視老年電視節目產業的發展,例如日本。日本是高度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擁有占全國總人口五成的老年受眾。在日本國內最受老年人喜愛的電視頻道是NHK綜合頻道,而最受老年人喜歡的電視節目類型是新聞類節目。除此之外,NHK綜合頻道旗下有兩家研究所,分別是廣播電視文化研究所和廣播電視技術研究所。這兩家研究所會根據受眾的需求來設置和調整節目內容。這是日本非常值得國內借鑒的地方。以日本比較出名的電視節目《電視加油站》為例,其節目內容種類非常豐富,包括地理、文化、歷史、飲食、心理等內容,節目內容的多元化和合理的播出時間設置是這檔節目贏得老年受眾喜愛的原因。[8]
老齡化社會的不斷發展為老年電視節目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大環境,中國老年電視節目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中國社會老齡化進程中,作為老年群體“第一媒體”的電視,在優化老年頻道和老年節目的策略轉型中,應當以“建設和諧社會,促進社會健康老齡化”為出發點,注重人文關懷。要緊扣老年群體的需要,緊跟媒介發展的潮流,提高節目自主創新能力,拓展節目種類,創新節目形式,說老年之事,解老年之憂,傳老年之聲,做老年之友,為老年朋友提供更精彩的節目和服務。這是電視媒體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下的生存需要,也是應當承擔的一份重要的社會使命。
注:本文是 陽光學院 2019年校級教學改革“雙化式課程教學改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