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蘇 南京 211106)
在大學生日常的思政工作中,不難發現很多大學生的不當行為和思想動態背后都是有根所尋的,這個根也就是其所處的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的模式。家訪工作不僅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實落地,而且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更有溫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家訪工作能夠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精確,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制定全面科學的職業規劃,學生的職業規劃和生涯困惑有時候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家長的期待和自身情況不符合,對自我定位不清晰等,家訪工作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清晰了解自我的發展目標。通過價值澄清過程,減少學生的思想困惑和顧慮,合理有效地將學校、家庭和學生個人的意見進行有機整合,從而制定出適用于學生的精準發展計劃。
(一)家訪工作缺乏重視。高校家訪工作的歷史較短,在社會,家庭和高校中的地位并不被重視,認為大學生家訪只是面子工程,沒有實質的作用。高校方面,很多都是停留在消息的上傳下達層面,缺乏頂層設計和系統工作的專業指導和規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僅僅依靠高等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想要解決實際問題和思想問題,更加需要社會和家庭的共同參與,形成育人合力,才能提高高校家訪的實效性。
(二)家訪工作隊伍數量不充足。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高校的所有工作中,高校家訪工作正是體現了高校的全員全方位和全過程育人。目前,高校家訪工作還是由輔導員來單獨進行開展的,而對于在家訪過程中一些有關專業學習發展和就業等問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因此,家訪工作隊伍中的角色應該更加全面和豐富,讓更多的有效力量加入進來,將全員育人落實到位。
(三)家訪對象缺乏精準性。由于家訪的工作量大、成本高等問題,短期內我們還不能做到“普及式”家訪,受訪學生的范圍較窄,對于很多仍存在心理問題、家庭經濟問題、學習問題的學生不能一一關懷。在開展正式的家訪工作前,高校需要做好充分了解學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家庭情況,學業情況等,在此基礎上,對于不同類型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家訪工作計劃。同時,做好準備工作,帶著問題和“干貨”去家訪,問題是指針對于學生出現的問題想要了解的信息,“干貨”是指前期和家長聯系,家長想要了解的信息,這樣有助于提高針對性和家訪效率。
(四)家訪形式缺乏創新性。家訪形式太過于單一,主要還停留在線下走訪和問答形式。由于人們的職業特點、個人閱歷、文化素質等各不相同,家庭也分為很多不同的類型。作為輔導員或班主任在家訪過程中應該隨機應變,“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有的學生家庭所在地較為偏遠,線下走訪的成本較大,可以將實地走訪和線上連線等方式結合在一起,豐富高校家訪工作的形式。
(一)做好高校家訪工作的頂層設計,構建全員育人新機制。首先,在觀念上面要進行扭轉,充分認識到高校家訪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的意義所在;其次,在高校學生工作考核體系中,應該加入家訪的工作內容,根據家訪工作的情況,制定相應的考核制度、獎懲機制和保障制度,從而完善家訪工作的系統頂層設計,加強家訪工作的重要性的宣傳;同時,建立系統的規章制度,規范家訪工作,杜絕可能產生的弊端和違規行為,聯合社會家庭的力量,將高校家訪工作變為大有可為,有所作為的長期機制。
(二)豐富高校家訪工作隊伍類別,擴大高校家訪的參與面。目前,高校家訪的工作模式主要是由輔導員單一承擔。學校學生工作主管部門、班主任,優秀的任課教師等都可以適當地納入家訪工作隊伍中來,讓隊伍組成更加豐富和多樣化,在此基礎上設置關于家訪意義、家訪對象選擇、家訪策略等方面的家訪前工作培訓,打造出一支能干高效的家訪工作團隊。了解家庭對于學生教育的需求和解答家長對于高校教育的疑問,包括專業學習和發展、職業規劃和相關的政策扶持等問題,實實在在地幫助家長和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和思想問題,助力學生更好的成長成才。
(三)完善家校聯絡信息網,做好長期跟蹤和聯系。在日常學生工作中,注意收集和更新家長聯系方式、聯絡通信地址,做到出現問題及時溝通,沒有問題保持聯系。家訪工作不應該只是停留在家訪的那個階段,它應該是一個動態和長期的過程,需要建立信息跟蹤和反饋機制,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成效的,因此家訪的有效性不是立刻能夠體現出來的,需要長期地觀察和了解學生的變化,在保持和家長的聯系的過程中,定期反饋學生的日常表現和思想動態,同時家長了解學生思想動態變化可能存在的原因,信息的對稱性和充分性更能及時解決學生的問題,對癥出策,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家校育人的合力。
(四)運用多媒體技術,建立學生家庭畫像。高校學生數量較多,且來自不同地區,每個學生的家庭也是各不相同,這就需要我們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問題學生建檔分類,定期“地毯式”和家長保持溝通,確保每一個學生都得到關心與關懷。加強網絡新媒體建設,通過微信公眾號、校園網等新媒體渠道,建立不同類別學生的信息庫,通過搜集的學生和家庭的數據信息,形成每個學生的家庭畫像,充分了解學生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及時介入學生的學困問題、心理問題,根據學生的家庭畫像,及時形成有效的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