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暢 鄧如濤 毛輝斌
(永州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永州 425199)
2018 年9 月10 日,召開了全國教育大會上,會議報告以“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高度概括了教育在新時代的重要地位,強調了我國教育需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對黨的教育方針“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的深謀遠慮和高瞻遠矚,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全面提升大學生素質有著深遠意義。青年大學生只有不斷提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素質等,才能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青年。而高校公共音樂教育不僅可以提升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和審美意識,還可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調節學生心理健康等,為全面提升大學生素質水平提供了一個寬廣的平臺。
高校公共音樂教育是公共藝術教育中的重要組成,是相對于高校專業音樂教育而言的一種音樂教育方式,其教育對象是非音樂專業的大學生,通過開設獨立的、系統的音樂課程,培養大學生的全面的音樂素養,提升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從而促進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為社會的需要提供高素質人才。
我國高校公共音樂教育起源于1897 開設的高校公共藝術選修課程,至今已有100 多年歷史。前期發展的公共藝術選修課程雖然是高等學校的一門課程,但其發展較為緩慢,僅僅是起著補充與完善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作用;后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目標的不斷完善,素質教育不斷普及,在國家強有力的推動下,我國高校公共音樂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相關部門分別于1988、1989、1993、1996、1999、2015 多次發文,要求高等院校重視美育課。2018 年,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官網發表的《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 扎實推進新時代美育工作》中說:“黨的十九大報告,為學校美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們要深刻理解美育在整個國家事業發展中的應有地位,準確把握當前存在的問題,扎實推進美育工作。”特別是公共音樂教育,在大學生美育、德育、智育提升上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進入21 世紀,高等院校公共音樂教育模式進入了全新時期,雖取得了一定成就,尤其在提升大學生素質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較,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我國高校與高校之間公共音樂教育發展也體現出一定的不平衡性。例如:一些高校沒有將公共音樂家納入必修課程體系,公共音樂教育教師隊伍、課程教學內容、課程教學方法存在著不足,不能充分發揮高校公共音樂教育提升大學生素質的職能。
公共音樂教育是高等院校推進綜合素質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筆者結合自己多年公共音樂教育教學經歷,發現公共音樂教育對提升大學生素質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當代大學生在學校不斷吸收新的知識,增強自己的專業技能,在這一過程中鍛煉的是思維邏輯和論證能力,而創造性思維較為缺乏。但如今的大學生處于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浪潮中,需要跟上時代節奏拓展自己的創造性思維。眾所周知,音樂是創造性很強的藝術,音樂通過音響這一媒介傳達于人的聽覺,進而刺激人的大腦,激發人的創造活力。現如今很多行業與領域注重原創性,這必須依靠創造力才能實現,一個長期受音樂熏陶的大學生,更加具有探索未知、嘗試新鮮事物的動力,這勢必會影響此類學生的創造力,使得他們在以后認識事物的視野更寬闊,以便在音樂創造中有所成就。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這樣說過“我的科學成就離不開音樂的啟發,音樂打開了我創造之門”。公共音樂教育于大學生從外部旋律到入腦入心的反復作用,能有效啟迪創新思維、拓展思維。
當代時代競爭越來越激烈,競爭不光是社會的標簽,在亞社會的大學校園中競爭也無處不在。大學時期是一個人人生轉型的關鍵節點,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處于不穩定、可變的狀態。此外,競爭意味著壓力,大部分的學生在壓力來臨時承受不了,加之面臨緊張的學習和生活,這時候的大學生非常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健康問題不得到解決,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埋下隱患,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是校園安全穩定的絆腳石。筆者曾與一名從事學生工作30余年的輔導員交流,她這樣說:“學生的心理問題是我們輔導員極度關注的,學生我們都要進行問卷測試,來評估學生的心理,以便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可想而知,心理問題現如今已變成輔導員管理學生的頭等大事。這樣的事實,就要求高校教師不光要教書,還要注重調解學生的心理。這正與公共音樂教育的目標不謀而合,公共音樂教育課程的開設目標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塑造學生的心理健康。積極向上、優美的音樂能幫助學生調節情緒、平衡心理,正如黑格爾對音樂性質的描述“音樂是心情的藝術,它直接針對著心情”。
培養什么樣的人?這是當今高等音樂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以前對大學生的教育更多側重于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提升,而如今的共識是:高等音樂教育不僅培養擁有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生,更要注重學生道德品質的塑造,擁有良好道德品質的大學生才能成為社會主義真正合格的接班人。公共音樂教育能有效地陶冶學生的情操,塑造學生的心靈,在大學生內心深處埋下真、善、美的種子。比如:在練習合唱曲目時,需要學生之間相互配合、多站在別人角度考慮問題、心往一處使,才能奏出最強音。因此,在平常的訓練時,不僅教學學生演唱技巧與發音方法,還要訓練學生的集體觀念和大局意識,培養他們互相尊重、樂于助人的良好品格。
我國高校公共音樂教育提升學生素質,采用的教育教學方法是沿用專業音樂教學的方法,并沒有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這樣的教法針對性不強,創新性不足。公共音樂教育提升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方法不應是單一和固定的,單一的方法不能很好的博采眾長,固定的方法則會制約著素質提升的實效性。當今世界環境復雜多變,機遇與挑戰并存,素質教育的不能與時代發展相適應,這樣就失去了素質教育的現實意義,培養出來的學生與市場、與社會脫軌。
我國的高等教育院校類別多,既有綜合性高校,也有理工、醫藥、農學、財經等專門性高校,由于學校的發展定位不同,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也會有差別,這在無形之中會造成不同院校的學生受公共音樂教育提升素質側重點不一樣。因此在開設公共音樂課程時學時不同,授課的內容和方法也有差異。比如:綜合性院校開設公共音樂課程時涉及內容多,但不深入,與教育方法匹配度不強;理工、醫藥、農學院校在設置公共音樂教育課程內容與方法上更看重的是對學生實踐素質提升,過于目的性;財經院校在設置公共音樂教育課程內容與方法上更強調的是對學生人文素質提升,過于情感性。這樣的公共音樂教育對于提升大學生素質過于片面,不利于全面發展。
美育又稱之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以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為教育目標,對提升大學生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中不可或缺。筆者在部分高校走訪發現,大學公共音樂教育教學方式在不同高校呈現出不一樣的情況,總結后發現教學體制完善、教學方式新穎的學校成立了公共美育教研機構,而教學方法單一的高校,沒有公共美育教研機構,缺乏頂層設計,制度不完善,只能借“他山之石”。音樂是人類精神的外在表現形式,公共音樂教育對提升大學生素質有積極的作用,還能推動中華文化的外在傳承,提升學生感受美的品位、挖掘學生發現美的眼睛、增強學生創造美的能力,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胸襟開闊、眼界高遠、人格健全。
公共音樂教育要實現提升大學生素質提升的使命,首先,要實現公共音樂教育在學校的繁榮;其次,要讓大學生體會到公共音樂教育對于提升他們素質的重要性;最直觀的是以案例數據說明開設公共音樂科目與不開設公共音樂科目在提升大學生素質方面的差別,同時也以事實說明公共音樂教育改革即進行學科融合交叉,深化教學內容后,與未改革時對大學生素質提升的差異。例如:文學專業開設公共音樂課程,我們可以從音樂大師的人物傳記或音樂發展史方面出發,引出音樂知識,教授演唱技巧,反復訓練,這樣的教學內容更具整體性、完整性,讓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學生學習熱情極度提高,對表榜樣,素質悄然提升。
音樂是藝術表現形式的一種,也是人們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可以陶冶情操、改善心理、緩解壓力。高校公共音樂教育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形式,在提升大學生素質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對受教育者素質提升起著積極作用。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普及,不僅僅局限于音樂專業的大學生,而是要普及到每一位大學生。因此,我們從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出發,分析出當前高校公共音樂教育對提升大學生素質所面臨的問題與困境,充分發揮美育協同優勢、多學科融合優勢,充分挖掘公共音樂教育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和育人特點,將學生的素質提升擺在首要地位,探索出一條高校公共音樂教育全面提升大學生素質的新途徑和新模式,培養出與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素質高、品德好的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