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
(甘肅省和政縣麻藏小學,甘肅 和政 731200)
復習在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孔子曰:“溫故而知新”,在學習過程中及時復習已學的知識,能夠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打好基礎,同時也能加深學生對已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數學復習課的作用,巧思布局,創造性地設計復習課。
目前,大多數的小學數學復習課,仍處于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桎梏中。數學復習課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實行題海戰術,學生一直在進行枯燥乏味的練習。在復習課上,有的教師把讓學生會做每一道題當作教學的目標,采用的教學方式是“練習—檢驗—再練習—再檢驗”。有的教師采用“炒冷飯”的方式,讓學生重復性地進行機械練習,在期末復習時,甚至有讓學生做好幾遍書后的總復習;有的教師則大量收集試卷與習題,采用題海戰術。這樣的復習方法,不僅學生學得苦、教師教得累,教學的效率往往都很低。
在小學的數學知識系統中,知識點并不是單一存在的,有許多知識都是前后聯系的。如果教師僅局限于復習某一片面的知識,讓學生片面地理解知識,就會讓學生對知識產生片面的理解。所以教師在設計復習課時,應當全面的掌握,系統地梳理和總結知識點,查缺補漏,從而使學生深刻且全面地掌握知識。
例如,在對“認識百分數”這一課進行復習時,就可以與之前學過的分數相聯系。因為“分數”與“百分數”的解題思路是相同的,如果學生對會做“分數”應用題,那么“百分數”應用題的解答方法對學生來說就非常容易了。比如說在解答如下應用題時“學校舉行歌唱比賽,女生人數占60%,一共有100 人參加,那么參加的女生有多少人,男生有多少人?”,學生就可以先把女生所占的60%換算成分數,即3/5,再用3/5 乘以100 等于60,就能得出女生的人數是60 人。可以根據女生占60%,得出男生占40%,,再用乘以100 等于40,就能得出男生的人數是40 人。也可以直接用100 減去女生人數60,得出男生的人數是40。
用這種方法,可以使學生在復習的時候,將知識構建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培養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做到舉一反三、事半功倍,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
目前,數學復習課大多實行題海戰術,學生枯燥乏味地重復練習。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失去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習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教師應當根據復習內容,創設情境,設計出一些有趣的、貼近生活的復習題。
例如,在復習小學四年級“四則運算”時,在解答下面的應用題“一個機耕隊用拖拉機耕6.8 公頃棉田,用了4 天。照這樣計算,再耕13.6 公頃棉田,一共要用多少天?”時,就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重新組織應用題,將該題設計成學生感興趣的題,如“喜羊羊給羊村耕地,用拖拉機耕6.8 公頃棉田,用了4 天。照這樣計算的話,再耕13.6 公頃棉田,喜羊羊一共要用多少天?”這樣就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們就會根據四則運算的算法和題意,得出算法13.6÷(6.8÷4)+4,算出答案。再如,在對五年級的“小數加減法”進行復習時,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把自己的購物小票拿到課堂上,教師在根據這些小票進行出題。例如“小美在超市買了一包薯條花了3.2元,一支鉛筆花了0.8元,一個鉛筆盒花了5.98元,那她一共花了多少錢呢?”“小明在文具店買了一支鋼筆花了6 元,買橡皮花了2.5 元,他一共拿了10 元,店員叔叔應該找給他多少錢呢?”等諸如此類的問題。
這樣將知識點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趣地結合起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使學生了解到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復習課的教學效率。
傳統的復習課,是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為形式,教師禁錮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這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在新形勢下,教師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讓學生自主學習。
例如,在復習“毫米與分米的認識”時,學生雖然會記住“1 分米等于10 厘米,1 厘米等于10 毫米”的概念,但對其具體的的長度沒有概念,所以在復習的時候,教師不應該直接讓學生做習題,應讓學生首先加深一下對概念的理解。比如說,在課前,讓學生在家里拿來卷尺和文具尺,在課上把學生兩兩分組,讓他們互相量對方的身高和課本的身高。學生發現,用文具尺就可以量出課本的高是0.3 厘米,而自己的身高(例130 厘米)要用卷尺才能量出。他們根據概念可以換算出“課本高3 毫米,身高是13 分米”。通過對課本和自己的比較,學生對毫米與分米的區別就會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
小學數學教師站在教育的第一線,其教學方式影響著學生之后的發展,如果擁有好的教學方法,就能給學生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注意創新,巧妙布局,創造性地設計復習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