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河北省任丘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河北 任丘 062550)
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學科相比較,有著鮮明的特點,即有較強的實踐性、綜合性、應用性和極富創造性、明顯的時代發展性。這就要求信息技術課教師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據認知理論的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構建在老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全新的教學模式。由于學生素質的提高,對于信息技術課的要求也相應隨之提高了,但究竟如何上好信息技術課呢?我個人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努力和引導:
信息技術是實施素質教育最重要的學科之一,因此,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實踐能力和自學能力是信息技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闡述解決問題的方案,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的“教”為主的教學模式,營造一種自主探究式學習的學習環境,建構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主體激發興趣,主動學習;主體嘗試嘗試自學,動手實踐;主體歸納實踐小結,體驗成功。
發揮學生自主作用的關鍵在于教給學習的方法,讓學生由“要學”到“學會”,再過渡到“會學”。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只能成為課堂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指導者、把關者,只起指導、啟發、達成共識的作用。教師應給學生留有更多的思維空間,不需面面俱到包辦代替學生所要做的一切,應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實踐中去親身體驗創新和自學的樂趣。這不僅能深化教學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把學生的興趣推向高潮;而且還有利于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
對于這一點,我的教學體會是:學生們是非常有潛能的,有時他們的思想和觀點是教師所不及的。這學期我的教學模式采取了開放性,學期的第一節課我就要求學生用WORD 進行自我介紹。一堂課下來,大部分同學都為我做出了一個作品,這些作品中不乏精美之作,但不可否認的是學生的層次是參差不齊的。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就指導和引領學生學習,經過一個月,成形的作品越來越多,同學們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我也嘗到了開放式教學的甜頭。
信息技術教學作為以培養創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取向的必修課程,它強調讓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提出問題,收集材料,對研究性課題進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問題解決模式,在實踐操作中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并學會解決生活中與信息技術學習有關的實際問題。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和方法應用到信息課中,需要做到:
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首先要組織學生從學習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他們感興趣的研究專題,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課堂內教材內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對校外各處自然和社會現象的探究;可以是純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實踐操作的;可以是已經證明的結論,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識領域。在研究性學習中,問題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載體,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涉及多種知識,這些知識的選擇、積累和運用完全以問題為中心,呈現橫向的、相互交叉的狀態。信息技術課恰恰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向外界獲取信息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最后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加工和處理,得到我們需要的信息。
研究性學習主要不是學習書本知識,而是強調動手動腦的實踐過程,它不能依靠教師傳授知識和技能,而是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行為與過程。在研究性學習中,可通過創設主題或研究的情境,讓學生自主地探究、實踐、發展和體驗,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思維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人的學習最初都來自實踐,來自面對面的交流。信息社會中的信息交流應當是信息技術教育的基本問題,所以信息素養的培養也同樣缺不了理論結合實踐,只有將實際問題引入教學中,將教學內容應用到實際中,才能讓學生學習到真正有用的知識。平時可讓學生充分運用網絡及所學的知識進行創作,鍛煉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如用電腦設計班報、設計教室布置、成績統計;用“畫筆”、“Photoshop”等軟件進行美術作品創作等等。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還可定期組織以電子報刊、電腦繪畫、電腦動畫、網頁制作為主要內容的電子作品評選活動,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設計自己的作品,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他們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習能力。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搞好信息技術教學,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尤為重要,這對信息技術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斷探索尋找實現高效課堂的途徑和手段,信息技術課堂才會精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