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蓉
(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黃龍中學,江西 贛州 341500)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學中承受各方面壓力的教師們輕視了學生在閱讀中的探索、積累和體悟,重視閱讀結果而輕視閱讀過程,致使學生的文本閱讀探索能力和文本深度感悟能力不強。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基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尋求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促進學生在深度閱讀中自主建構,從而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即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教師圍繞主題進行拓展、延伸,可以使學生以更加開闊的心胸探究文章的內容,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拓展思維方式,還可以積累更多閱讀素材,最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在語文閱讀過程中,會經常遇到一些優美的語言文字,但是因為學生的閱讀審美水平不夠高,所以不能及時捕捉這些文字信息。而且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中,只讓學生接觸單一的文字,因而難以消化吸收文字背后的情感內涵。所以,語文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技術來提高閱讀教學質量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對培養學生閱讀審美能力的重視,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感受文字語言的魅力,又能夠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優美語言素材,為寫作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礎。另外,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活動中,閱讀教學任務很重,但是因為文字是靜態的,且有些內容較為抽象,所以課堂氣氛很容易變得枯燥、沉悶。借助多媒體技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來改善這一現象,讓語文閱讀課堂變得生動、靈活。
在思辨性教學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適當的提示和引導,不僅可以讓學生將所學的閱讀知識轉化為寫作的素材,還能讓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閱讀的理解,促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得到提高。比如,在學完《陋室銘》之后,學生不但掌握了作者所用到的“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而且對文章的寫作結構也爛熟于心,筆者趁熱打鐵,提出了寫作要求:“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學生聽了開始饒有興趣地思考起來,小組成員熱烈地討論交流,五分鐘后學生開始動筆。不一會,學生陸續完成了作文選題,有的學生的寫作題目為“宿舍銘”,有的為“學校銘”,還有的為“客廳銘”。學生在寫作中學會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本節課的思辨性教學,不僅讓學生將所學知識現學現用,還讓他們的寫作能力在合作思辨過程中得到了發展,達到雙重教學效果。其實寫作的過程就是一個主動發展自己的認知、情感與思維的過程,學生在寫作中運用了所學知識,建立了與作者的聯系。教師在閱讀中要幫助學生尋找復雜文本中的“癥候”,發現矛盾,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去反思、去質疑,通過深入分析、探討,不斷積累與掌握相應的閱讀技能和方法,同時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這樣學生在日積月累的堅持中,閱讀能力就會由量變發生質變,產生質的飛躍。
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合作學習。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會交流自己的鑒賞心得,發表自己對文章的看法。這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拓展,也有利于學生全面看待問題。因此,教師要注重學生之間的合作,通過合作,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與閱讀水平。以《談創造性思維》為例,這篇文章講述了如何發展創造性思維。教師可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究。有的學生站在文章主題的角度,研究影響創造性思維發展的因素,引入《好奇心》《想象:創造力的藝術與科學》等書籍,對比、分析其論點。有的學生站在文章的論證角度研究——這篇文章本就是議論文,學生分析的就是文章的論證方法——將這篇文章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懷疑與學問》等議論文進行對比、探究,深挖文章中的寫作手法。教師根據學生不同的探究方向,讓學生自主進行小組討論,并將小組討論結果總結起來,再在小組之間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從文章內容、描寫手法、論證角度等多個方面了解文章,最終增進對文章的理解,促進思維的發展。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閱讀方法,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以促進學生更好地閱讀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進而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常見的閱讀方法有略讀法、精讀法、默讀法等等,在教學過程中,依據不同的閱讀內容,選取不同的閱讀方法,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文章。例如,學習《紫藤蘿瀑布》時,要體現意象的美好和雋永這兩個要素上。通過語言品析和誦讀緊密結合,在多方對話中促進理解的深入,由“賞盛”到“探不盛”巧妙化解了教學難點,將文章的理解引向深入。
總結:綜上所述,閱讀能力不僅可以提升初中生的語文知識能力,而且可以發展初中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引導學生突破閱讀瓶頸、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豐富學生的思維內涵等。使學生多維度閱讀思考文章,不但能聯系實際生活,也能抽象思考內涵,從而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效率,進而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