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娜
(河北省固安縣第六中學,河北 固安 065500)
《英語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英語教學資源,拓寬學生學習渠道,改進學生學習方式,提高教學效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應做到:
第一,利用音像和網絡資源等,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第二,利用計算機和多媒體教學軟件,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促進個性化學習。
第三,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廣播電視、英語報刊、圖書館和網絡等多種資源,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條件。
繪本亦稱圖畫書,英文名稱為Picture Book,是表達特定情感和主題的讀本,通過繪畫和文字兩種媒介,在不同向度上交織、互動說故事的一門藝術。兒童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兒童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其抽象思維還沒有完全發展起來,而文字是一種抽象的符號體系,對于尚未掌握閱讀技巧的幼兒來說很難理解。一本優秀的繪本可以讓不認字的孩子“讀”出其中的意思。
閱讀材料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一是要基于學生的英文水平和興趣。閱讀材料需要分級選擇,逐步培養學生對于閱讀的渴望。最合適的材料一般都是比學生現有水平略高一點的文本,但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選擇文本本身也是一項需要特別用心的大工程。二是要圍繞教學主題對教學材料進行整合和補充。同樣,文本主題的提取也是重要的訓練。三是要多樣化。要注意不同類型閱讀材料對于學生的吸引力。
目前供小學生閱讀的英語繪本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有一定的故事性和情節性,故事梗概簡明,同時存在交叉敘述和省 略跳躍,往往用最簡潔的文字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
二是直觀形象、生動有趣、超越現實,通常以動植物為故事人物展開敘事在題材和內容上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特點和心理需求,兼具知識性、趣味性和教育性。
三是語言簡潔重復,注重語言的整體輸入、自然習得以及語感的培養。
四是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對多元文化的感知與認同。
圖片環游法是教師對繪本中的不同圖片以引導閱讀和提問的方式,帶領學生共同閱讀和欣賞繪本的一種教學方法,側重理解和欣賞所學材料。
在實際英語閱讀教學中,究竟采取什么樣的活動來激發學生們的興趣,并沒有規定的模式。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把握。例如,在處理難度不大而且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閱讀內容時,我們可以采用Free talk 這種方式。具體做法是讓學生們在課堂上自由談論與閱讀文章相關的話題。這種方法既能激活學生頭腦中的生活體驗,使他們在閱讀中建構起與閱讀話題之間的聯系,同時也可以緩解學生讀前的緊張心理,使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無窮的樂趣。
另一種緩解學生閱讀前緊張心理的方法是讓他們聽音樂,因為音樂可以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使人身心放松、頭腦清晰。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有效方法,在英語閱讀課中運用音樂欣賞,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但這并不意味著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毫無目的地隨意選取英語歌曲;相反,教師應該根據閱讀材料的需要選擇合適的音樂或歌曲。例如,在指導學生進行英語閱讀時,如果涉及到天氣這個話題,那么可以選取How Is the Weather 這首歌曲。這樣,既可以使課堂氛圍變得十分活潑,也可以使學生在快樂中學到許多有用的英語表達。
第二步讀中活動(While-reading)。在整個英語閱讀教學中,讀中活動是核心部分。在該環節,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對閱讀材料進行深入理解,教他們使用有效的閱讀技巧,來理解文本大意、獲取文本信息。最終實現培養閱讀技巧、提高閱讀能力的目的。和讀前活動相似的一點是,讀中活動也要能夠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因此教師應該采取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這樣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比較文本來說,圖片承載的信息更多更有趣,而低年級的閱讀材料中圖片較多,這一點正好符合低年級學生喜愛圖片的特點。教師可帶領學生進行圖片環游,有順序地展開故事情節,并捕捉文本中未曾呈現的細節。此過程是對文本內容的拓展和延伸,也是為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奠定基礎。
第三步讀后活動(Post-reading)。在進行完讀前和讀中活動后,最后一個環節是讀后活動。雖然這是整個閱讀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但它同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閱讀后的活動是檢查閱讀理解效果和鞏固運用語言材料的階段。教師不但要讓學生練習、鞏固和擴展在閱讀過程中新學到的語言知識,還要發展其說和寫的能力。在這個環節,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活動促進學生對閱讀內容的內化和吸收,激發學生進一步閱讀的興趣,提高他們的閱讀技巧。
其中讀前活動是基礎和前提,有效的讀前準備能夠為以后的閱讀打下基礎;讀中活動是核心和重點,是培養學生閱讀技巧和能力的關鍵環節;而讀后活動可以檢驗閱讀教學的效果,并強化學生已經獲得的閱讀技能。我們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學任務靈活設計教學活動,最終實現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的目的。
繪本是情感傳遞的載體,激活學生美好的情感,讓學生在英語閱讀中接受真、善、美的熏陶。所選擇的繪本要善于利用一些淺顯的故事來闡述一些深邃的道理,它不僅僅是文學或故事的簡單再現,更加注重的是學生對自然、對世界、對他人的關愛,對尊重、同情、憐憫這些品質的認識與培養,以及學生美好心靈和健康人格的建構。可讓學生讀完后也能發人深思,讓人回味無窮,從故事里隱藏的教育意義中得到啟示,引發思考、辨別是非,進而學習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