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軍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南宋村中學,河北 保定 071100)
探究能力是包括發現問題、收集資料、建立假說、進行調查及實驗驗證等的綜合能力。該能力是新時代人才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新課改提出在物理教學中對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行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將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拉入眾多物理老師的教學視野之中,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成為眾多物理老師的工作重點。
物理學科具有科學性、理性等特點,對于剛接觸物理學的初中生而言較難把握物理的規律。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基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能增強學生的理解程度,提高學生的探究熱情。如在《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學習中,可讓學生聯系生活中夜里打雷閃電的情況,討論是先聽到打雷聲還是先看到閃電以及產生差異的原因。學生通過平時的生活常識并結合學到的相關理論知識進行探究,有利于學生順利開展討論、探究活動。同時以學生生活為創設基礎,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
正確、科學的探究方法有助于學生盡快進入探究的狀態,因此在指導學生開展實驗探究之前首先要指導學生學會正確的探究方法。實驗探究一般遵循提出問題、做出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驗證猜想、得出結論及評估交流7 個步驟。因此在探究前對每個步驟進行解釋與說明,同時在平時的探究中要求學生按照步驟、方法開展探究,提高自身對探究能力的科學運用。如《浮力》的學習中,提出問題“浮力與什么有關”,做出猜想“浮力與的體積、質量、形狀及液體的密度有關”,接著設計實驗“用空心、實心的同一材質的物體,如橡皮泥等放入水中,捏不同形狀的橡皮泥放入同一水中;用相同質量、相同形狀的橡皮泥放入分別裝有清水與鹽水的刻度杯中;根據實驗開展探究并記錄相關的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浮力與物體體積、液體密度有關”。最后一步,學生討論本實驗探究中數據出現錯誤的原因以及改進的方法,相互交流探究經驗。實驗探究中充分顯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自身參與貫穿在整個探究活動中,老師從旁進行指導。通過指導學生正確的探究方式,為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打好堅實的理論基礎。
實驗是物理課堂中較為常見的教學活動,但是教材中的實驗大多枯燥、乏味,學生的探究欲望不強。因此老師可設計趣味性、科學性的實驗,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設計趣味性、科學性的實驗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如在《大氣壓強》的學習中,可以學生較為常見且取材較為簡單的蠟燭、玻璃瓶、玻璃器皿為實驗工具。讓兩名同學上臺一同進行實驗,一名學生點燃蠟燭,一名學生用空玻璃瓶套在蠟燭上端部分加熱大約1 分鐘;拿蠟燭的學生抽出蠟燭,拿玻璃瓶的學生迅速瓶口朝下垂直狀態下放入裝有水的玻璃皿中。臺下學生觀察玻璃瓶內的現象,結果瓶內水位迅速上升,趣味性的實驗現象激發學生的對該現象的探究欲望。
交流、思考能力也是探究能力的一部分。在實驗過程中老師要重視學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給予學生合作實驗、交流的機會。如在“浮力與什么因素有關”的研究活動中,可進行分組合作進行實驗探究,組內自行討論、制定研究方案,同時由每一個組內成員開展“體積”、“質量”“液體密度”及“物理材質”等相關因素的分工實驗,提高實驗效率。完成實驗后,進行組內的數據、信息交流,各自說明自己的實驗結果,得出最終的答案。在合作交流中,促進學生團隊能力、交流能力的提高。同時在實驗探究中,小組成員組內討論、組內實驗,探討實驗結果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碰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隨著經濟的發展,探究能力已成為衡量人才能力價值的基礎能力之一。新課改背景下,也應該將學生的探究能力作為學生考核的項目,而不再以單純的物理卷面成績作為學生的評價指標。應該將學生的物理成績、實驗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等作為學生能力的評價項目,對學生進行綜合的評價。從教學內容到評價方式建立配套的物理教學體系,促進學生的能力的全面發展。以探究能力作為培養的基礎,逐漸培養學生其它的能力,實現素質教學。
針對當前初中學生探究能力的不足,開展探究能力的培養工作勢在必行。此外,物理是一門基于實驗探究的學科,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由此也成為物理老師的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在物理教學中,老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創設,增加學生的理解;指導學生開展實驗探究的正確步驟、方法,提供扎實的探究基礎;設計趣味性、科學性的實驗,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開展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此外,轉變當前的考核方式,將學生的探究能力也作為評定的項目。通過上述措施,以創新能力作為培養基礎,促進學生其它方面能力的養成,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