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樂
(河北省衡水市阜城縣第五小學,河北 衡水 053700)
荷蘭著名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在他的巨著《作為教育任務的數學》一書中首次提出“數學化”概念,即“抽象—符號—應用”的過程。他認為: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創造,把前人已經創造過的數學知識重新創造一遍。因此教學過程要在探究活動中展開,也就是說概念、公式、定理等的教學都要體現“數學化”的教學思想,要揭示數學的形成過程。為了讓“學生經歷有效的數學化過程”,我們要通過數學課堂教學,真正密切關注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設計恰當的數學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體驗領悟最本質、最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培養他們用數學的眼光和數學的思維來觀察生活和解決問題,發展他們的數學素養。本文主要講述了小學數學教育中數學化缺失的原因以及小學數學教育中實現數學化要采取的措施。
現代小學數學教育中,雖然引進了一些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但是由于對這些教學方法缺乏理解和應用,反而使教學的質量和教學的效果有所減弱。比如: 小學數學教育中,教師重視數學化向生活化方面的轉變,但是一味地追求新的教學方法,卻對新型教學方法缺乏應用和理解的結果,只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老師的教學成果。小學數學教育中,教師已經對數學理論情境再現給予足夠的重視,但是由于教師缺乏對數學理論情境再現的思考,反而弄巧成拙,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境再現對學生數學教育的刺激有所忽視,學生不僅沒有感受到數學情境再現的樂趣,而且無法將情境再現與數學合理地鏈接,曲解了數學化情境再現的作用和用途。學生感受不到數學的意義和作用,缺乏對數學的重視,缺少對數學的分析和思考,影響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智力開發,阻礙了學生的整體進步和發展,這使得小學數學教育呈現無效化。
現代小學數學教育中,數學教師雖然也為數學教育設置了數學情境,但是還是按照傳統的提問、解答的模式來執行情境,學生還是不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不能夠自己發現數學問題,從而解決問題,而是依靠老師來提出問題,學生在小學數學教育中扮演被動的角色。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降低對數學問題的創造力和洞察力,學生的學習思維得不到發散,思考和研究問題的能力下降,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也無法提高。
小學數學教育中,教師扮演的角色對學生的數學教育質量和學習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加強自身的職業素質,時刻牢記數學教學的目的和職責所在,在進行數學課之前要及時、完整地做好備課。在備課中,教師要明確數學課堂教學的目的,牢牢地掌握數學教材的內容,通過情境教學使教材的內容和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提高學生對數學教育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
小學數學教育中,數學教學創造科學、合理、有效的情境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關鍵的。數學的創設情境和其他學科的創設情境有本質的區別,數學教學中創設情境不僅要提高學生對數學教育的興趣,還要將生活中的經驗和已經學過的數學知識緊密地鏈接,使以往的數學知識情境再現。教師創設數學情境時,切忌固步自封、墨守成規,要不斷地推陳出新。數學教學中創設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圖片,也可以是故事,或者是對生活經驗的感悟和領會,創設的情境要盡量多樣化,不要只停留在一個層面。這樣創設情境,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習的質量和學習的效率,學生還能夠自發地思考、創設問題,繼而積極地探索問題的答案。
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有目的、科學合理地對數學的問題進行引導,不同的數學內容要有不同的教學觀念和理念,要為學生創造自發發現問題的情境和環境,在引導中,學生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創造力和洞察力。學生在情境中很容易找到和數學相關的知識點和疑難點,通過已經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疑難問題。情境再現的方法在數學教育中運用得越多,學生的數學知識就越扎實,學生自發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力也就會越高。
小學數學教育中,數學之所以能夠應用在生活中,主要是因為數學本身來源于生活。數學課堂中,要不斷地開展學生思維活動,發散學生的思維。在生活中,數學教師要積極地組織學生收集數學疑難資料、實際操作分析,讓學生之間進行必要的溝通、交流和互動,要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小學生的數學知識相對中學生來講比較匱乏,生活經驗也比較簡單和直接,因此小學數學教學的情境再現會要貼近于生活。
小學數學教育對開發學生的數學智力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善于運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