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詠紅 寧亞秋 喬凍梅 付宏章 賈翠玲
(河北對外經貿職業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311)
經過二十多年的教育實踐,高職教育得到了長足發展,在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然而,適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職院校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還要注重學生的人格完善,努力培養有情感、有追求、有生命律動的高素質人才。這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加持,要依靠傳統文化教育回歸教育的“本真”,突破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職教育需要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目標,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然而,當前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還存在很多困難和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一直以來,高職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教育目標,側重于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重實踐輕理論,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無論是學校領導,還是專業教師,甚至很多傳統文化教育的專職教師也不夠重視,更多的資源傾斜到專業教學尤其是實踐教學上,缺乏對傳統文化教育的統籌規劃和資源投入,課時少,師資力量薄弱,導致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
第二,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落后。當前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仍然主要集中在古詩詞、古文等方面,而未能結合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和創新教育內容,對網絡資源、校本課程的研發和使用程度不高,導致傳統文化教育與學生需求相脫節。高職生往往更熱衷于直接有助于就業發展的專業學習,而對傳統文化教育往往表現出興趣低、參與度不高等問題。通過對我校學生的調查,將近三分之一的學生認為傳統文化教育不重要,雖然多數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僅有20%左右的學生愿意去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很多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僅限于《論語》、《史記》和古詩詞。
第三,傳統文化教育方式單一。教師在傳統文化教學中往往停留在教師講、學生聽這一模式下,或是簡單的依托多媒體播放影音資料,與學生的交互不足,且缺乏有效的考核機制,往往學生學了就學了,并沒有一定的標準對學生進行考核,無法保證教學效果,更導致教學得不到持續的完善和更新。從對學生的調查情況來看,多數學生覺得傳統文化教學死板無趣,不能從學習中感受到樂趣和滿足感。尤其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傳統落后的教學模式遠遠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高職生往往從小生活在網絡時代,自小接受的傳統文化教育并不多,缺乏汲取傳統文化營養的氛圍條件,而繁榮發展的網絡更對他們造成思想觀念的多重沖擊,導致很多學生不僅對傳統文化了解不多,更缺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對于高職院校而言,需要加強重視,完善傳統文化教育體系,切實有效的提升教育效果。
第一,提高重視程度,構建傳統文化教育機制。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高職院校從領導到普通教職員工的重視,才能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在此基礎上,要將傳統文化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完善的教學計劃,主動開發相關課程,在各個專業各個年級開設必修課和選修課,適當提高傳統文化教育的課程占比,完善傳統文化教學考核機制,形成完善的傳統文化管理制度。
第二,革新認識,豐富傳統文化教學內容。高職院校不僅要發揮傳統教學資源的價值,還應積極利用各種網絡資源,并主動研發校本教材,不斷填充豐富傳統文化教學內容。不僅要豐富傳統文化知識的內容,還要優化人文知識的結構,重視意志力、道德等人文素質的培養,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精髓,引導廣大高職學生積極應對各種網絡文化思潮的沖擊。比如《周易》中蘊含豐富的人生智慧,可以幫助學生找到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源,形成文化自信,從而自覺抵御西方文化的侵蝕。
第三,創新手段,拓寬傳統文化教學方法。在傳統文化教學中,應與時俱進,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傳統文化網站、公眾號等平臺,開設網絡講堂,通過微信等加強學習的交互性。除了傳統文化教育課程之外,可以在專業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元素,比如依托傳統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精益求精、勇于創新的工匠精神。還可以在實踐活動中踐行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各種實踐活動,感受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比如在中秋節可以組織賞月活動,通過詩詞歌賦的展示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或是通過網絡組織學生隨時隨地參與研討活動,或是通過書法社、國畫社等社團的活動傳承傳統文化。
綜上所述,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期高職教育的重要發力點,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迫切要求。高職院校要回應時代需求,高度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完善教育體系,豐富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式,以培養文化自信的高水平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