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向英
(河北省永清縣里瀾城鎮中心校,河北 永清 065600)
《新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注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其中包括數學閱讀能力、數學應用能力和數學探究能力。”
《新課標》為一線教師的教學指明了方向,但是在現實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卻聽不到閱讀聲。造成這一現象的因素有許多,教師不重視就是其中之一。一提到“閱讀”,不少數學教師認為“閱讀”就是語文教學的事,數學課堂不需要“閱讀”,導致數學課堂不重視“數學閱讀”,其結果是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差,最終影響了教學效果,也影響了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的發展。
在教學中,數學教師最困惑的就是:我們經常發現學生計算題做得準確無誤,但遇到解決問題的題目就束手無策。在輔導學生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提煉不出題目的條件,讀不懂題目的要求,理不清解題的思路”是導致上述問題的重要原因,而這種原因歸根結底就是學生不懂閱讀方法,缺乏數學閱讀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和較強的數學閱讀能力,是每一位數學教師應該值得重視的問題。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可通過以下幾種途徑來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
課本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依據,根據《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課本教學內容的編排注重了對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如:數學概念、定義、推論以及課本中總結性文字等都用醒目的顏色標出計算題,用不同顏色的框標出分步計算過程;文字題、應用題也是先用醒目顏色的文字說明分析過程,再給出算式。教師教學中要充分領會編者的編寫意圖,這些概念性文字、思考過程、解題過程,都要指導學生認真閱讀、反復閱讀,真正理解其意思。閱讀的過程也是思考的過程,只有閱讀、思考才能真正掌握題數學知識。
但是數學課本缺乏故事情節,對學生的吸引力小,可讀性差。如果只是一般地要求閱讀,必然會出現“讀不到(什么內容)”,“看不出(什么東西)”的現象,因此閱讀課本一定要有要求、有指導。
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數學課本,教師首先要有較高的數學素養,要對每一個數學術語、每個數學符號、每個公式、定義、定理或證明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以及每個例題的解題思路和步驟,都要理解清楚,能夠用科學準確的語言向學生講解明白。其次教師應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讓學生自主讀題、獨立理解題意,鼓勵學生在讀題時讀出聲音來,把書面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眼、耳、口、心并用,多種感官參與到數學閱讀中來。再次要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指導,比如在讀題時要讓學生有意識地重讀需要注意的地方,對于一些關鍵性的字、詞、句要進行圈點劃批。例如:小數的性質是指“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學生在閱讀這一性質的時候,對小數的“末尾”容易泛化地理解為小數點的“后面”。為此,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具體地解釋什么是小數的末尾。如果是一位小數,那么小數的末尾指什么?如果是兩位小數、三位小數呢?……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就能夠逐步學會咬文嚼字地閱讀,準確地體會課本表達的含義。
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十分廣泛,包括概念、各種計算、圖形的認識、作圖、文字敘述題、應用題等。其中,數學概念是學生學數學的基礎,應用題是學生用數學的主要形式,并且數學概念和應用題多以文字敘述形式出現,學生只有用心閱讀理解,才能掌握基本概念,分析出解答方法。因而概念和應用題的學習更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閱讀理解能力。所以,在平時教學中,可注重從這方面對學生加強閱讀理解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數學是一門精確地科學。當一個學生試圖閱讀、理解一個數學概念時,他必須了解其中出現的每個數學術語和每個數學符號的精確含義,不能忽視或略去任何一個不理解的詞匯。對于小學生而言,粗讀不能使之準確地把握內容的核心,老師要指導學生細讀知識點,甚至對每一個詞語、術語、符號進行反復推敲,以幫助學生徹底弄清概念成立的每一個條件,準確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在講解應用題時,首先是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認為學生理清了數量關系就能夠解答出應用題。但是我認為解答應用題的關鍵不是單純分析數量關系,而是重在理解題意,理解了題意,等于題目做出了一半。學生只要能夠明白題目中術語的意義,理解題意也就迎刃而解了。
數學是一門知識關聯度很強的學科,學習數學要求學生掌握、記憶大量的概念、原理、公式。“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書寫可以加快、加強記憶,在數學閱讀學習時,對重要的內容要要求學生通過書寫或作筆記來加強記憶。
數學閱讀不同于語文或其他閱讀的主要特點,就是閱讀的過程更多的是思維活動的過程,但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還沒有引起所有數學教師的重視,這項任務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改變忽視數學閱讀的現狀,讓數學閱讀真正進入課堂,讓數學閱讀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基礎,這樣我們的數學課堂才會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