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河北省博野縣特教學校,河北 博野 071300)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客觀要求和重要途徑。以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總是注重去分析和講解主旨,學生缺少體驗和感悟的機會,導致學習興趣不高,閱讀能力也得不到有效提升。新課改下,教師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教學目標的定位要著眼于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突出“以學為主”,積極倡導個性化的閱讀。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先要與文本對話,即通過先行閱讀,全面把握教材。“把握教材”,一方面意味著把握課文作者的思路和意圖以及教材編者的思路和意圖,從而明確教學的目標要求;另一方面還意味著了解學生閱讀的前提條件和準備狀況,從而確定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當然還要與學生通過對話,根據學生的閱讀心理和學習語文的規律,指導他們正確地讀書,順利地實現“內化”。教師要營造一個有利于閱讀主體情緒化的氛圍,引導學生主動地讀、專注地讀、興致勃勃地讀,鼓勵學生對自己喜歡的段落和篇章進行反復閱讀,從而獲得獨特的體驗和感受。例如在教學《燕子》這篇課文時,學生需要通過有感情地重復朗讀“微風吹拂著千萬條才展開帶黃色的嫩葉的柳絲。青的草,綠的葉,各色鮮艷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過來,形成了光彩奪目的春天。”這樣既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文章里蘊涵的思想感情,充分認識到文字的變化多姿和鮮活美麗,這比教師千百次的枯燥分析更能使學生從心靈上接受與理解。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提高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教師應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后三個階段下工夫。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讓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產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文題目,想想會產生什么問題或想知道些什么?讀讀題目,猜一猜課文會怎么寫?”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愿望。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誦讀以及感悟引起足夠的重視,詳細點說就是要學生以感知為主,從而針對閱讀進行獨立思考,促使自身對文章有所理解。例如在教學《梅花魂》時,教師組織學生自由閱讀課文,交流討論“閱讀課文之后,有什么體會?”,鼓勵學生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大膽說出來,體會海外游子的愛國情感。另外,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
我們大力倡導自主閱讀,但“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閱讀與訓練是相輔相成的,學生的字詞語言思維等閱讀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長期的訓練。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是有層次的,我們應該從各年級段發展的連續性上整體把握,不要只盯著本年級的目標。比如對于低年級學生,閱讀課文可以按“讀準——讀通——讀懂”這樣幾個層次進行;中高年級,也可以按照“讀通——讀懂——品讀”這樣幾個層次引導學生閱讀。這里強調“品讀”,按照年級的不同有一定的培養欣賞、評價能力,這樣逐步培養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能力。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我們應盡可能挖掘課文中蘊含的創新點,啟發學生想象,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例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一課,作者在第一段寫看到許多人都來追悼伯父魯迅先生,“那時候我有點驚異了,為什么做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作者當時不明白。在此我們可以問學生: “你想可能因為什么,魯迅先生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呢?”讓學生展開想象,暢所欲言,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在引導學生學課文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在學生理解課文基礎上,挖掘一些創新因素,設計一些“擴展性練習”,讓學生對課文中的潛在的情節等,進行富有創造而合理的想象,形式有句段擴寫,留白(省略號)補寫,結尾續寫等。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還應該注重開展情感教育。首先,要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情感因素,把情感點化出來,這樣才能打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其次,發揮教師的情感誘導作用,比如可以問學生:“剛出生的小雞對什么都感到好奇和美麗,你們會帶它到什么地方去看看呢?那兒是什么樣的呢?”;最后,加強學生的主體情感體驗,在主動學習中真正體驗學習的愉悅情感。“你能通過朗讀把這種情感讀出來嗎?”“能用你的身姿表現出來嗎?”“能用你的動作表現出來嗎?”總之,從根本上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主體生命的投入,學生不應該是課文的旁觀者,而應該與課文融為一體,這樣才能達到“我在課文中,課文也在我中”體驗的最高境界。
總之,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為了提高閱讀教學效果,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個性化閱讀教學的開展,真正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實踐教學中不斷地摸索和積累,讓我們做好“引路人”,為學生營造自主發展的空間,讓學生學的有滋有味、有聲有色,構建充滿活力的、高效的語文閱讀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