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敏
(貴州省六枝特區大用鎮第二中學,貴州 六盤水 553400)
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關鍵還在于注重語文教學優化,重點著力于學生思維能力與閱讀能力的共同培養,為學生語文學科學習打好基礎。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首先發現問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學習過程,提出正確教法。
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問題偏多,這一方面與教師的教法應用不當有關,一方面也與學生本身的學習意愿意志相關。在本文看來,小學生在語文學科中的語言表達能力表現相對孱弱,導致這一能力缺陷問題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
小學生由于天性原因,在教師的權威面前往往表現的唯唯諾諾,不敢與教師平等交流,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常常表現為害怕與教師交流,羞于表達。從這一點說明學生的學習意愿不強烈,且情感上存在缺陷,在學習主動性表現方面特別薄弱。同時這與教師的教學思路有關,教師希望培養的是守紀律、認真聽講的學生,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埋沒了學生的自我表現意愿,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過于被動,長此以往越來越懼怕與教師交流甚至是眼神交流,刻意回避教師的問題,進而學習興趣越來越淡,成績越來越差。
就現階段來講,教師嚴重缺少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即核心教學過程的缺乏。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是缺乏針對性的,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沒有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習得過程,沒有形成綜合的教育發展觀,沒有設計相應教案引導學生學習語文語言內容,同時更缺乏與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交流,這是因為教師本身就沒有擺正自己位置,與學生展開平等交流過程,導致整個教學都是單向性的,沒有為學生留下應有的語言表達空間。
小學語文教學實際上就是在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教師希望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邏輯思維,但是往往力不從心,例如針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內容相對偏少,過分注重對學生知識記憶能力培養,導致學生的語文學習多圍繞硬性內容展開,整體語言學習表達能力偏差[1]。
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培養對策主要關注以下2點。
上文闡述到小學生的語文學科學習主動性不強,這一方面說明教師的教法應用不到位,一方面也說明教師沒有關注家校共育項目建設,未能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聯系起來。實際上,教師應當注重學生在兩個教育平臺上的同步發展,設計教學內容吸引他們展開學習過程,豐富學習體驗。
例如在新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教學中,教師希望設計能夠聯系課上與課下的教學任務內容引導學生深入學習這一課,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說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就首先在課上設計了課本舞臺劇形式,讓學生分別扮演小蝌蚪、烏龜、鯉魚以及青蛙媽媽,在課文原有內容的基礎之上延展對話,鼓勵學生自主發揮,不斷拓展語言對話內容,激發他們的想象力與課堂學習活躍度,考察他們能夠運用自己的想法來幫助小蝌蚪找到媽媽。就這一點來講,教師希望學生不拘泥于教材本身,而是能夠脫離課本設身處地的想一想自己如果就是小蝌蚪,該如何找到青蛙媽。在教學中,許多學生思考并表達出了一些新想法,例如有些學生就用語言描述了小蝌蚪與青蛙媽媽的相似之處,它們都有光滑的皮膚、都會游泳、都有相同的游泳姿態等等。依托課本劇情境,教師就鼓勵學生自由想象小蝌蚪變化的過程,通過語言見證小蝌蚪的成長歷程。
而在課后,教師也設計了作業,要求家長能夠帶孩子去小河里或者是田里觀察青蛙這類水路兩棲動物,為孩子科普有關青蛙的相關常識。同時與孩子共同在家中飼養一只小青蛙,看蝌蚪蛻變成青蛙的成長過程。這是利用到學生的閑暇時間來展開家庭教學過程,讓學生在相對輕松的環境下就能與家長展開對話訓練過程,進而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了證明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希望學生將自己與父母家人在交流小青蛙時的對話錄音或者錄視頻,亦或是寫成作文的形式表達出來,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書面作文表達能力。
教師要主動營造相對和諧的語文課堂教學氛圍,引導學生積累大量語言,培養他們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建立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氛圍空間,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交流訓練學生學習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幫助他們共同發展進步,在持續積累語言內容的基礎之上才能提升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就這一點來講,在教授學生學習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新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時教師就引導學生初步了解了西沙群島的相關背景,并圍繞“西沙群島”主題展開教學討論設計,安排學生以自主學習或小組學習兩種形式展開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相互交流,鼓勵學生從網絡、圖書館等途徑搜集資料聊一聊自己所認識的西沙群島,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全面提升[2]。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它十分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經驗的日積月累,希望引導學生不斷深入學習語文知識內容,形成自身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與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