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鳳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龍潭鄉小學校,重慶 石柱 409131)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地處長江上游南岸、重慶東部、三峽庫區腹心,全是以古代巴人為主體,與其他民族融合而成的土家族棲息地之一。全縣有3 個街道、17 個鎮、13 個鄉,戶籍人口54.86 萬人,常住人口37.80 萬人。在鄉村小學就讀的學生不在少數,由于地勢較高、路途較遠,交通、學習、生活都不是很方便,教育發展相對比較落后,雖然已基本實現了教育現代化,但是與城市及其他發達地區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城鄉各類幼兒園必須因地制宜開展素質教育。”因此,幼教工作者必須根據當地特色,充分挖掘當地的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并對其加以合理利用,從而切實提高當地農村幼兒園的教育質量。
教育性原則是幼兒園鄉土教育資源開發的首要原則,農村幼兒教師在對鄉土教育資源開發時,必須著重考量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并確保鄉土教育資源能夠對幼兒產生積極、正面的引導。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黃連之鄉”“中國辣椒之鄉”“全國最大的莼菜生產基地”,是經典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和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土家“啰兒調”的發源地,是唯一登錄正史的明末巾幗英雄秦良玉的故鄉。所以在對鄉土教育資源開發時,幼兒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為幼兒介紹當地的名人事跡及土家族的傳統故事,從而對幼兒產生積極正面的引導,使幼兒產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感。
當前幼兒園教材城市化傾向嚴重,嚴重偏離了農村生活實際,不僅不利于幼兒學習理解,而且遮蔽了農村豐富的自然資源,所以在此背景下必須對農村鄉土教育資源加強開發,從而使幼兒園教學更加符合農村幼兒需求。陳鶴琴曾經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這句話充分揭示了教育的真諦。農村地區相較于城市地區,更加接近自然,所以農村幼兒教師要充分運用自然資源對幼兒進行教育。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氣候宜人、風景秀麗、森林資源豐富,幼兒教師可以此為基礎,充分利用大自然資源,開展“認識森林”、“收集樹葉樹枝”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以此來加深幼兒對森林的認識。
在農村幼兒教育中,經費不足是極為常見的問題,但是農村幼兒園必須徹底摒棄“等、要、靠”的傳統做法,充分發揮自身能動性,采用最為節省、最為經濟的方式開發鄉土教育資源。在對鄉土教育資源開發時,教師要盡可能減少人力、物力浪費,根據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原則,開發出具有重要教育意義同時經費投入較少的教育資源,從而使農村幼兒園鄉土教育資源的利用更加簡單易行。
教育部門的有關領導應充分認識到鄉土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幼兒教育的重要性,鄉土教育資源不僅能夠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而且對于當地特色文化和自然資源的保護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地教育部門更應當重視對當地特色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當地教育部門可通過組織當地農村幼兒教育工作者參加研討和培訓的方式,對他們進行鄉土教育資源開發必要性的宣傳,增強他們鄉土教育資源開發的意識,提高他們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另外,當地的教育部門還應花大量的人力、財力去邀請相關方面的教育專家,來對當地教育工作者自主開發的鄉土教育資源的內容設置進行嚴格的評估,從而提高鄉土教育資源的有效性。
教師在幼兒教育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鄉土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根據幼兒們身心發展的特點,對鄉土教育資源進行深入挖掘。農村幼兒教師,特別是骨干幼兒教師,必須積極參加國家級課程改革及開發的短期培訓,在參加培訓的過程中,幼兒教師通過聽取模范幼兒園在鄉土教育資源開發方面的經驗,參觀模范幼兒園在鄉土教育資源開發方面的成果,從而提升自己的鄉土教育資源的開發能力和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另外,農村幼兒教師在對鄉土教育資源開發的過程中,遇到問題產生困惑時,應積極尋求相關專家的指導與幫助。
幼兒家長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參與者,因此在鄉土教育資源的開發時,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尋求家長的理解和幫助,使家長能夠和幼兒園一起參與到鄉土教育資源的開發當中,以此來為幼兒更好的學習、發展奠定基礎。例如,幼兒園可以定期舉行“親子日”的活動,使家長能夠參與到幼兒園的日常管理工作當中,利用空閑時間帶幼兒去大自然近距離體驗,將找到的活材料帶回班級,以制作玩具的方式開展評比活動,讓家長和幼兒一同參與。使幼兒們在此過程中,加深對大自然各種景物的認識,用自己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去感受大自然的美。
農村幼兒園的師資力量較之城市師資力量有較大的差距,而且農村幼兒教師普遍專業知識掌握程度及技能運用能力都相對較低,這就導致了農村幼兒教師對于鄉土教育資源的開發能力也相對較低。因此,要想提高農村幼兒教師對于鄉土教育資源的開發能力,首先必須提高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素養。
綜上所述,將鄉土教育資源運用到農村幼兒園教學中,不僅可以豐富幼兒教學內容,形成獨具特色的幼兒教學模式,而且還可以增加教師專業知識儲備,提升教師專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