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蘭
(貴州省鎮寧自治縣募役中心學校,貴州 安順 561203)
1994年我從師范學校學校畢業分配到鄉鎮小學,從事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工作已經有26年了,在這26年的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生活化教學是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需要,是實際生活自身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新的《數學課程規范》規定:應加強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從學生熟知、感興趣的生活事例入手,以生活實踐為依托,將生活經驗數學化,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煥發出數學課堂的青春與活力。回顧我26年的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實踐,我有一些感悟,僅供參同行參考,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教得很辛苦,農村小學學生學得很痛苦。學生苦學、厭學,甚至輟學;教師苦教、厭教,甚至棄教。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許多教師還沒有完全從原有的完整的知識體系數學教育教學的模式中走出來,對于新課程教學的理念、教學模式感到無所適從,產生了諸多困惑。他們都注重強調數學知識,而忽略數學思維方法。課程改革發展不平衡,課程改革的力度不大,對課程改革理解不全面,實施不得法,教研活動開展不力:一是教研活動形式單一;二是教研活動實效性差;三是教研活動的次數不足;四是學校缺專業引領的人;五是辦學條件失衡;六是師資力量薄弱;七是學生及家長素質不高。針對以上這些情況,我認為農村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課堂必須進行改革,還數學教育教學課堂的真實面目。
當下一些地方或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老師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就會出現呆板的機械記憶、題海戰術、“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后全忘記”等成為小學數學教師和小學生最受青睞的方法方式。教育教學與日常生活和生活實踐相脫離是造成這種現象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實施生活化教學是抑制這一現象發生的最好方法。當今社會是一個飛速發展的社會,人類正生活在一個劇烈震蕩、急速變化的發展環境中。數學課堂教育教學只有適應時代發展變化的社會形勢,才能在教育領地上立于不敗之地。數學教育教學要將所學知識與時代發展變化的實際生活相聯系,與時俱進,改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才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荷蘭著名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提出:“實際原則”,即:數學教學要源于實際,扎根實際。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善于依據教學內容,去捕獲“生活現象”,精選“生活素材”。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提供充沛的數學事實,使他們通過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等數學活動,經歷生活情境“數學化”的過程,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構建數學意義,從而真正地獲取數學知識。
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使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能有效協助他們體會數學知識的發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力量,有利于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由于鄉鎮小學的學生數學基礎差,他們掌握了某項數學知識后,讓他們應用這些知識去解決我們身邊的某些實際問題,這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在活學活用的基礎上掌握知識,他們肯定是十分樂意的,這是我們小學數學教育教學所必需達到的目標。如:小學二年級學生在學了平均分知識后,可設計這樣的一個“坐船方案”:小學二年級(一)班學生要去公園劃船,每條船限載4人,24人要租幾條船?我們數學老師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從中讓學生可以得出幾種不同的方法:4人4人地站在一起,有6個4人,要租6條船;大家想?幾個4是24?四六二十四,要租6條船;…… 使學生在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同時,更能深刻地認識到數學的作用,體會數學的應用性,從而激發起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學習氛圍,從中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實際情況出發,給學生提供較有潛力的能力進行數學實踐活動,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數學思維和數學方法,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真真切切存在于生活之中,養成愛數學的情感和學數學、用數學的習慣,為達到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而努力,這樣才能達到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的目的。
總之,數學知識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育教學中我們要以研究的發展的目光注視到學生的方方面面,我們要以飽滿熱情注入五彩繽紛的生活化教學,讓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育教學充溢新鮮與活力,為學生的終身幸福和發展奠定基礎,我們農村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教學質量才會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