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倫
(赫章縣財神鎮銀廠小學,貴州 畢節 553200)
傳統化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不僅沒有得到有效體現,而且還無法確保學生的有效學習,這就會對小學數學實現良好教學造成不利影響。而通過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不僅可以提升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而且還可以使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顯著提高,從而使小學數學的教學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為了確保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在小學數學中的整體應用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數學老師則需為小學生構建相應的學習環境,數學老師需根據小學生學習的基礎、能力、狀態等,劃分對應的學習小組。每個學習小組當中都包含上、中、下水平不同的學生,以此使小組內的學習水平可以實現互幫互助。同時,數學老師需根據具體教學內容,設計良好的教學情境,以此使學生可以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并使小學生充分了解到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性,也就是在設計的教學情境當中融入相應的教學任務,以此使原本乏味且枯燥的數學知識更加生動有趣,不僅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可以使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從而實現對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的培養。
小學數學開展教學中,應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通常需要對小學生具備的團隊意識進行培養。對于小學生而言,其剛接觸到新鮮事物時,不同學生通常具有不同的看法,并產生不同的反應。數學教學中,通過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運用,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和其他學生積極的交流與溝通,以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夠積極表達出自身的見解與看法,以此實現思維的彼此交換。
隨著社會及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其對人才的要求也相應提高。當前的社會已不需要獨立的英雄,其通常更需要具備團隊協作的意識及能力的人才,由于團隊的力量最強大,只有每個學生都能夠正確認識到自身的價值,才可以在團隊當中充分發揮出個人作用,并通過團隊協作,促使個人價值實現更好的發揮,從而使團隊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基于此,在小學數學開展教學過程中,數學老師需充分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能力及合作意識,以確保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實現高效實施,并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充分發揮出自身的能力。
提問不僅可以集中小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興趣。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數學老師需根據教學內容,對合作探究問題進行巧妙的設計,促使學生在解決相關問題的時候,對其合作能力進行培養,并使小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意義及快樂。
例如,數學老師在對“圓”部分開展教學時,數學老師可以通過對話的方式實施教學,數學老師可以提問:“我們生活當中那些物體為圓形?”通過該問題的設置,不僅可以充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對生活思維的培養,以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然后,數學老師通過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對“生活當中的常見圓形”實施搜集,并對圓形事物的特點實施總結。通過這種思維引導,可以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思考,與小組成員進行討論與交流,最后,以組員之間的共同努力,獲得結論。這種問題式的教學方式,通常可以使小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合作學習中,從而有效確保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對于數學學科而言,其通常可以使同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開展小組合作的教學中,數學老師則可以設計些能夠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與解答的問題,以此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進行培養,并使學生在實際探究實踐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從而使數學課堂實現高效化教學。
例如,小學數學中的“相遇問題”,已知A、B兩輛汽車從相對的兩地同時出發,其時速分別是60km/h與50km/h,通過2小時之后兩車相遇,求兩車出發地的距離。學生解法一:(60+50)×2=220(km);學生解法二:60×2+50×2=220(km)。這兩種計算的方式雖然相似,但是思考的角度卻不同。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對問題的解答進行探究,引導學生思考出不同的求解方式,并以集思廣益的方式,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從而使學生具備的發散性思維得到有效培養。
綜上所述,基于新課改的要求,以及新課改工作的良好開展,小學數學實際教學中,數學老師需靈活運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對學生的團隊意識進行培養,以提問的形式激發小學生的探究興趣,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小學生思維的拓展,從而使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得到高效應用,并使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及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最終實現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