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燕群
(南昌市桃花學校,江西 南昌 330025)
引言:所謂生活化閱讀,就是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將閱讀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將閱讀內容轉化成生活中的現象,不僅有利于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而寫作質量的好壞是建立在閱讀能力的基礎之上,寫作能力會隨著閱讀能力的提升而提升,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
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培養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但由于受到傳統教育的影響,教師對閱讀寫作的教育方式仍處于灌輸式的教學,而這種教學方式,大部分是以教師為主體進行授課的,學生缺乏積極主動性,從而導致學生對課文的閱讀僅停留在表面當中,無法理解課文的深刻內涵,更無法提高學生的自身寫作能力[1]。
傳統的語文教學只注重成績的好壞,并沒有重視學生對實際生活的體驗,所以導致學生在寫作的時候脫離了生活實際,而一些教師所選擇的閱讀教材難度較大,離生活實際較遠,不僅增加了學生的理解難度,也不利于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的發展,此外,在作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選取的題目和初中生的認知不相符,所以學生寫作內容很空洞,大大降低了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提高。
由于初中生的年齡較小,生活閱歷很少,在平時的閱讀量也不多,所以教師在進行閱讀和寫作教學的過程中,沒有從生活方面入手,難度過高,從而導致學生力不從心,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失去閱讀的興趣和寫作的信心,甚至降低語文教學效率[2]。
閱讀與寫作用葉圣陶先生的話說就是:關系密切,吸收和表達。一個是進,一個是出,從外到內,從內到外。教師在開展生活化閱讀與寫作的過程教學中,只有不斷積累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才能為寫作水平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寫作水平的提高,對于閱讀的需求,具有反向激勵的作用,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3]。尤其是理解能力,在這一過程當中,生活化教學的策略引入會起到相應的積極作用,不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助于強化學生觀察生活,提高自身的觀察能力,同時也影響著學生情感的流露。最后開展生活化閱讀與寫作教學,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熱愛生活,感受到生命的價值,才會用心去學習,用心去生活,從而更好地創造美好的未來。
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生動形象地表現出閱讀積累的重要性。閱讀不僅僅是指在課本上閱讀,更多的是利用課余時間,借助更多的閱讀資源進行閱讀,語文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向圖書館借閱書籍,收聽公交地鐵站的新聞,積累相應的閱讀量,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收獲了知識,也鍛煉了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如果只是耳道或者眼道都不算真正的閱讀,真正的閱讀是做到心到,所以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悟生活,將閱讀教材中作者表達的情感與現實中真實的情感聯系起來,才能有效促進生活化閱讀和寫作教學的提升[4]。例如:在學習《花木蘭》這一文章當中,教師可以和女學生一起交流,如果該同學是花木蘭,在這樣的情景下,是否選擇替父從軍?從而理解花木蘭的心情,以及贊嘆花木蘭的勇敢無畏的精神,并且聯系實際和同學交流,從而將閱讀延伸到實際生活當中,閱讀量的積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學生獲得更多的生活感悟。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和工作學習都越來越城市化,遠離了大自然,學生每天接觸的都是高樓大廈。青山綠水只能在畫面和文字當中看到,所以對于朱自清描繪的《春》,老舍寫的《濟南的冬天》學生只能意會,不能在實際生活當中更好地體會。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景色所散發的意義,語文教師應該帶領學生走進自然去,真實的大自然中呼吸,沒有汽車尾氣的空氣去看,不需要園丁修剪的花草樹木,在這個過程中,會慢慢培養起學生與大自然的感情,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寫作素材,如果時間有限,語文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的形式,用聲音和動畫的方式將景色畫面展現出來,為學生營造一個身臨其境的畫面,這樣也起到了陶冶情操的作用,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正處于從童年到成年的過渡階段,對生活的感悟還不夠透徹,所以不能找到較好的寫作素材,所以作文語文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寫作素材,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觀察父母雙鬢的白發,額頭的皺紋以及行人的背影和大自然中的景色來積累各種生活素材,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共鳴,獲取更好的寫作素材。
結束語: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對于學生的思想情感培養以及個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與寫作教學當中應重視閱讀的積累,在閱讀過程中聯系生活,讓學生更好地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帶領學生接觸大自然,更好地實現生活化閱讀與寫作的教學目標,教師只有將生活化作為教學核心,遵循生活的本源,才能夠在教學中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