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新越
(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平方子鄉總校,河北 青龍 066503)
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課外閱讀早已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它是獲取知識、處理信息、學會積累的渠道,是語文教學的課外延伸。但同時,閱讀教學又是小學語文教育的薄弱環節。目前,越來越多的信息載體介入,以及信息量的擴漲,至使有些小學生出現了“閱讀迷失”。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教育以“以人為本”。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和研究閱讀教育。
學校讀書環境是一種語言,良好的讀書環境的能夠激發師生的讀書欲望。把班級布置成一個小型圖書室,開展了“自給自足”式的補充圖書方式,進一步規范了圖書角的建設,學生的課外書籍實現資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墻壁展出名人名言、經典詩文,乃至優秀學生的讀書自創“小名言”。如:“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每一面墻壁,都浸潤著文化氣息,飄溢著濃濃書香在學生認真寫讀書心得的基礎上,定期利用語文課進行交流,評出優秀讀者給予表揚,做到以讀促說,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同時也領悟到閱讀和寫作的方法,學校或教師要適當地提供學生把閱讀的感受和習作展示出來的場地。課外閱讀不僅是學生開闊眼界、儲備知識、訓練能力的有益橋梁,而且更是大語文課堂所必不可確的一項重要內容。組織學生進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課外閱讀學習,讓課外閱讀為學生的人生打好底色,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言有盡而意未盡”往往是一篇好課文審美價值的體現。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感于言而動于情,總是以自己的知識貯存、生活經驗、認識能力和審美情趣豐富著課文的意蘊,這是閱讀的再創造活動。在課文戛然而止時,學生的情思卻往往意猶未盡。這時,若教師能在不違背課文對閱讀的制約和規范作用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去合理地發展課文的情節、意蘊,作“超文本”的探索,無疑會十分有利于學生更深地理解課文內容,強化情感的熏陶。教學《啄木鳥和大樹》這篇課文,啄木鳥治病救人,大樹諱疾忌醫的主旨是十分明確的,可是在課文臨近結束時,一位小朋友提出了問題:“我覺得啄木鳥不太好,沒有愛心,為大樹治病只去了一次就不去了,難道就這樣眼睜睜地看大樹死去嗎?如果啄木鳥多去勸幾次,大樹病重了是會接受治療的。”教師一時無言以對,頗為尷尬。如果從“超文本”的理念著眼,就不妨來個因勢利導:這故事本來是有啄木鳥第二次勸大樹、第三次勸大樹的情節,因為太長了,課文中沒有編進去,現在讓我們自己來當“小作家”,把這個故事續編下去好嗎?這樣既不損害課文主旨,又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而且適時地抓住了一個可貴的教學機遇,為發展課文情節作了一次有情有趣的創新訓練。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其心理往往比較好勝,同時自尊心極強,此外,現階段的小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因而其性格多為自私、任性、自滿,不僅影響了其今后的成長,同時還影響了其今后的學習。而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合作學習等方式,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及人際交往能力。而在其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首先,教師應按照學生的實際閱讀水平,將其分為若干個小組,并由學生自己選出相應的組長。其次,教師針對各個小組,布置不同的閱讀任務,使其在閱讀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思考、努力以及探索,從而得出最終的結論。再次,在遇到有爭議的話題時,教師不應對其進行否定,而是將其爭議的內容進行總結,通過相應的理論將其化解,使學生能夠徹底的明白其中的內涵,從而加深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最后,教師在小組閱讀評比的過程中,除了對進步的小組進行鼓勵外,還應針對小組中的個別進步同學進行表揚,使其能夠成為其他同學學習的“榜樣”,同時,還有力的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在今后的閱讀中,樹立學習的信心。
在進行閱讀教學之初,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需要長期得到鍛煉,因此在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不能對學生嚴加要求,應當給予一定的空間。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適當的鼓勵不僅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同時還能增強師生間的感情溝通,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外,當學生對閱讀無興趣的時候,教師首先應當開啟學生閱讀的興趣,讓他們通過閱讀獲得快樂,獲得教師的贊賞,增加他們對閱讀的好感。若學生在閱讀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教師也應當及時指出,并提出意見,給予示范,學生有一定的好轉一定及時的表揚。俗話說好學生是夸獎出來的,教師一定不能吝嗇自己的夸獎和贊美,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教師的關懷氛圍中成長,漸漸豐富他們閱讀的感情,提高整體閱讀水平。
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創新教學,同時閱讀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還需要教師不懈的努力,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訓練,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