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楓香溪鎮張家灣小學,貴州 銅仁 565200)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課程內容較為枯燥乏味,基本都是以理論知識為主,學生學習的重心都放在對理論知識的記憶上,這使得大部分學生產生了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偏見。除此之外,小學時期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學習態度決定著學生的道德修養程度和法律意識的建立。因此,為了提高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學習效果,加深學生對課程理論知識的記憶,激活學習興趣,教師可以使用情境教學法將社會生活中發生的真實事例,依照課程講解內容編排到情境之中,并要求學生在指定的情境中進行模仿,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學生在特定的場景中通過了解事例來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不單單是學生在小學時期的必修學科,更是小學生培養思想道德修養和樹立法律意識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使學生獲取未來社會生活必須擁有的、積極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要渠道。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有關社會道德的理論概念時,可將實際生活中出現的不文明現象,通過情境再現的方式展現出來。教師可在教學中挑選幾名學生進行模擬演示,向學生傳播樂于助人、愛護環境、遵守紀律等社會道德。既能使學生對理論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完成了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也有利于啟發學生踐行正確的社會道德規范,這對于學生的道德法治教育以及學科知識的學習起到了雙重作用。
小學生處于青春叛逆期,死板的說教并不適用于這個時期的教學。為了讓學生的綜合能力獲得有效的提升,教師可以將教授知識的任務和能力培養計劃合理地整合起來,培養學生處理和剖析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知識梳理能力等。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情境教學法,專門為學生創設幾項情境搭建任務,如劇情創設任務、角色扮演任務等,鼓勵學生加入到情境模擬的創設和組織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綜合能力。
由于傳統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難被激發,導致課堂的活躍度不夠,教師的教學效率也很難得到保證。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教學效率獲得顯著提升,教師需要改變教學方法,可以通過使用情境教學的模式將學生視為課堂的主體,把教材中平淡的文字介紹,利用情境生動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學習的理論知識。學生在情境中親身體驗并感受知識內容的真正含義,進而自覺走進教師預設的課堂學習中。此外,教師在為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做情境導入時,需要基于教材內容來創設情境,這樣學生才會在情境之中有效并快速地理解學習內容。
在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學科教材中的很多理論知識都比較抽象,缺乏直觀性。因此,許多小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很難透徹地理解理論知識的真正含義,基本也都停留在淺顯的字面意思上。這就需要教師利用情境教學法把抽象的理論知識形象化、具體化,使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提高認知能力,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有效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還要引導學生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或將其融入到生活實踐之中,這樣可以幫助學生踐行正確的道德行為。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帶領學生走出教室,進行一場有教育意義的實踐活動。教師設定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情境都應當基于課程內容來進行模擬,并需要學生依照具體的問題,采用調查剖析等方式來獲得有效的答案。然后,教師再將幾類常見的實例及其對應的理論知識進行歸類整理,從而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得以加深。當學生在對問題進行細致的剖析時,教師應當適當地給予支持和鼓勵;當學生在探究問題過程中出現矛盾時,教師應當正確引導學生利用矛盾完成探究和反思,以提升學生的探索意識。由于小學生的好奇心強,所以一旦學生對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產生了探索的好奇心,那么他們便會對教材中的理論進行深入的剖析,這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意識和提高思想覺悟都是十分重要的。
小學道德與法治可以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幫助他們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通過情境導入激發學習興趣,完成知識的學習,通過情境認知深入理解了原本抽象的知識,通過情境理解確立了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念。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情境創設中使用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使學生的行為準則規范化。學生通過情境演示有效地把握了知識的應用方法后,教師再利用日常活動時間,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效。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情境教學法是一個十分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創設不同的情境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打造多樣的教學活動,依照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和社會實例,創設與教材內容相匹配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提高自主探究能力,調動學生對學科學習的熱情,使教學任務在現代教育理念中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