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芳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桃源小學,廣東 深圳 518000)
在大時代發展的當今,學生成長過程受到的影響明顯是多種多樣的,學生的現狀也是復雜多變,他們成長發展也參差不一。所謂后進生,一般是指那些學習成績差但表現尚好或學習差、紀律行為習慣差的學生。過去人們把他們叫做差生,現在稱為后進生,即“后來進步”之意,這也是本著素質教育目標而更新的。現談談我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對后進生的現狀、形成原因的綜合總結,以及教師轉化后進生最需要的基本原則,共同打開后進生的心扉。
知識斷層,個體落差。在調查中發現,這種類型在后進生中占40%左右。除去智力因素外,有的是自低段開始就基礎薄弱,而沒有及時補救,久而久之,造成知識斷層,積累的問題越多,造成很大的學習困難,而逐漸失去學習信心;有的是因為過于貪玩,認識不到學習的重要性,學習態度不端正,經常受老師批評,逐漸產生厭學情緒;還有一部分學生對學習勤奮刻苦,別人花10分鐘學習,他卻要花費30分鐘,甚至1個小時,并不是他的智力有缺陷,而是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又不能及時采取補救措施(請教老師或尋求同伴幫助)。日積月累,對學習喪失了信心。
不良習慣,家庭失導。這是后進生類型最高的群體,高達50%以上。小縣城的孩子生源較復雜,一半城鎮居民,一部分個體戶子女,個別進城務工子女,個別留守兒童。城鎮居民大多素質較高,自小給孩子良好的家庭熏陶教育;而部分個體戶對孩子學習重視不夠,只在物質上無限供給,唯利是圖、金錢至上的思想對孩子耳濡目染;進城務工子女把孩子完全托付給學校,對孩子學習很少過問;留守兒童家長因各種原因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只管孩子吃、穿,這些孩子都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缺失關注,學校失衡。這種類型的后進生所占比例雖然不是很高,在調查中是10%以下,但這是不可忽略的的客觀事實。學校班級容量較大,教師很難顧及到每一位學生,再加上工作繁復,領導又以學生成績衡量老師的能力等等,時間久了,老師對后進生一次次給予希望,又一次次失望,最終完全失去耐心,對后進生產生冷漠、忽視情緒,有些老師甚至違背師德嘲諷、侮辱后進生,孩子在心里將自己和老師、其他同學隔離起來。在行為上,另類出格,以此引起老師對他的關注。
知識學習是科學性、嚴密性、抽象性的的過程。許多學生在學習知識的許多方面發生障礙,再加上學習本身是腦力勞動的,當學習提不起興趣,課堂上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布置的練習漠不關心,若無其事,這就讓學生缺乏積極思考的動力,不肯動腦筋,總是漫不經心。日久后,造成學困,也就形成后進了。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是說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后進生在這方面就是缺乏好的學習方法。有的學生很努力,但就是不得法,只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會觸類旁通。再者,上課聽課效率不高,重難點抓不住,別人一聽就懂的事情,他們就是弄不明白。久而久之,缺乏學習的信心。
一般來說,后進生比較貪玩、好動、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差,這是由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理、心理特點所決定的。如數學作業沒有完成,就和別人一起去玩了,當天的沒學明白,以后又學了新的知識。于是,沒明白的越積越多,終于停滯不前。
后進生往往表現在缺乏有效的復習和預習,甚至不復習和預習。俗話說:溫故而知新。再好的記性,再好的腦子也需要勤操練。預習時遇到一點難題就不想探究,不把問題列舉出來,打些小問號,做些小筆記,總有一種依賴教師的想法,怕吃苦,怕動腦。長此以往,形不成自己獨特的思考方式,使以后的學習處于被動的境地。
后進生一般來說不受教師們的歡迎,主要受考試、競爭等影響,認為拖后腿,導致教師上課不再讓這些學生發言,有時甚至發生言語、動作的沖撞等情況。因此他們容易產生逆反心理,認為教師你看不起我,你的數學課上得再生動、再好,我也不聽,這主要是師生關系不夠融洽所致。
合理、理想的師生之間的人際關系交往表現在師生心靈上、情感上的融洽,這是教師轉化后進生最需要的基本原則。這種心靈的交往可促使師生產生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吸引的互動效益。如果老師贊許的目光頻頻投向優秀的學生,對后進生則冷眼相待。稍有過失,則加以訓斥,得不到理解、尊重,自身價值得不到表現,使他們在心理上自覺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就會導致他們自我貶低、自暴自棄,產生一種強烈的自卑感。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小學生心理還是很不成熟的,比較容易走極端。在這種心態支配下,你越是逼迫他學習,他越是有反感,學習成績會越來越差。因此,教師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必須坐下來,心平氣和地和他們談話,以禮相待,以平等、尊重、信任、友好、關懷的態度對待他們,在合適的時機和他們談談心、交朋友,滿足他們心理需求,消除他們的自卑感。
蘇霍姆林斯基曾感嘆:“從我手里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無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今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讓每一個人都得到全面健康發展,這是我們國家教育的總方向。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讓他們的身心在小學階段能夠得到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