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勤剛
(江津區四牌坊尚融小學,重慶 402260)
閱讀能力是學生語言學習能力、文化表達能力、語言交流能力等重要素質的集中表現。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活動中,閱讀教學能夠幫助教師分析有關教學材料,并引導學生產生不同的智慧火花,在閱讀的過程中,讀、寫、記、說等板塊相互配合,學生能夠以更為生動自由的方式解讀當前的教學文本。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閱讀手段,依靠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結合文本完成有關教學任務,在解答教學問題的同時積累語文知識,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文化上與精神上的滿足。閱讀能力則是學生所表現出來的重要素質,它是引導學生參與閱讀教學的必要前提,也是學生參與體育教學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出色技能。從當前的教學活動來看,閱讀教學與閱讀能力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全新的教育結構:依靠閱讀教學,教師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審美能力,并根據教學內容鍛煉學生的閱讀意識。依靠自身所具備的閱讀技能,學生能夠對閱讀教學活動做出即時性的反饋[1],深入學習理論,依靠教學與閱讀的互相搭配,技能與教學活動互相融合,學生能夠在更為自由的環境中鍛煉自身的語文意識。
閱讀能力是學生長期參與閱讀活動所形成的重要素質,優秀的閱讀能力應該包含表達能力、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加工能力、想象力等重要素養。結合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來看,大部分學生所形成的閱讀能力中都存在著較為明顯的短板問題。如果教師無法提升教學活動的實效性,閱讀教學活動與閱讀能力培養工作并不能聯系起來。
小學生的思維意識極為活躍,如果教師僅要求學生圍繞文本開展閱讀活動,忽視了文本的表現力與感染力,則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將會遭到破壞。教師應從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入手,努力增加閱讀教學環節的趣味元素,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青蛙賣泥塘》的相關學習為例,教師可圍繞文本發起互動,要求學生分別扮演文章中的角色,依靠分角色朗讀將有關形象的心理活動、行為特點、語言特點表現出來。依靠學生與學生所發起的教學互動,其他學生能夠結合聲音、情景更為深刻地記憶文章內容。在學生分角色進行朗讀的過程中,不同的“臺詞”轉化為聲音進入到學生的記憶當中,趣味活動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延長學生的記憶時間,進而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
在針對有關文本發起閱讀教學活動之后,學生的閱讀興趣被完全地激發出來。在這一階段,教學活動的發展進入了新的瓶頸:或是花費一定的時間滿足學生的閱讀欲望,或是直接進入下一階段的教學活動。從小學生的學習特點來看,興趣已經成為引導學生參與閱讀活動的第一行動力,如果能夠為學生創造接觸其他文本材料、掌握閱讀知識的機會,學生將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搜集大量信息,并積極培養自身的閱讀習慣。
在教學環節,教師可圍繞教學材料發起課外閱讀活動,圍繞課內文本、課外材料兩大元素落實閱讀教學,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一粒豆莢里的五粒豆》的相關教學為例,大部分學生已經接觸過安徒生童話,并了解了一定的童話知識,圍繞有關題材,教師可將其他童話故事帶入到教學活動當中,如《王爾德童話》中的《快樂王子》,其與教學材料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王爾德借助“快樂王子”這一形象表達了“生命的價值在于奉獻”這一思想,而在《一粒豆莢里的五粒豆》中,作者借用五粒豆的不同命運、不同行為對世界上的不自知者、奉獻者、狂妄自大者進行評價,其都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同的閱讀材料相互碰撞,其所包含的差異將會被全面展現出來,在分析差異的過程中,學生的表達能力、信息搜集能力也會隨之提升。
閱讀能力獲得提升的直接表現便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獲得了同步提升,在發起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確定對應的閱讀目標,依靠閱讀任務的適當約束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自學意識,促使其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積累文化知識。
在閱讀教學環節,教師應圍繞不同的文本材料確定對應的閱讀目標,幫助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對有關技能發起針對性的訓練活動,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以部編版語文教材《落花生》的相關教學為例,在教學環節,教師針對文本提出問題:《落花生》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觀點?你對于《落花生》這篇文章有著怎樣的見解?依靠教學任務的約束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方向。在閱讀文本材料之后,學生指出:《落花生》教育我們不要做一個華而不實的人,要有貢獻,有作用。部分學生則認為,文章用“蘋果”“梨子”等水果與花生做比并不妥當,因為蘋果梨子也十分的美味可口,他們并不是“華而不實”的,故而對作者的表達手法提出質疑。在問題的帶動下,學生能夠發現閱讀環節的盲點,并依靠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重新發起提問,圍繞情感開展探究活動,進而提升自身的閱讀水平。
在全新的教育環境下,閱讀能力的培養工作應該與閱讀教學活動結合起來。在閱讀教學環節,教師應努力保障教學活動的開放性、豐富性特點,從課外資源、課堂互動等多個角度發起教學工作,為學生創造閱讀、思考、學習的全新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