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娜爾
(內蒙古通遼市第一中學,內蒙古 通遼 028000)
中國經過五千多年的不斷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凝聚了豐富的人文資源,通過對學生進行歷史教學,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但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受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教師缺乏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不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因此,高中歷史教師要深入的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資源,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進而推動高中歷史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所謂的人文素養,就是指一個人所具備的人文方面的素質和修養,是人文精神的價值體現。人文素養的培養已經成為當前教育中的重點內容,但當前我國學生的人文素養普遍不高,還存在著巨大的提升空間,其主要原因為:首先,教師對人文素養培養不夠重視,高中學生處于人生的轉折點,每天都處于巨大的學習壓力下,教師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忽略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從而導致學生的心態及價值觀出現一些不良反應[1]。其次,教師教學方法單一,歷史教學較為枯燥,教師又缺乏有效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對歷史缺乏興趣,經常是在教師的監督下進行學習,嚴重限制了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阻礙了學生今后的發展。最后,部分學生心智發展不成熟,缺乏適應能力和獨立自主能力,受社會外界因素的影響嚴重,缺乏責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已經勢在必行。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已經不僅僅是傳授學生歷史知識,更要通過歷史教學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樹立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因此,高中歷史教師要結合新課改的要求,及時的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正視歷史教學的作用,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高中歷史教師要不斷的進行學習,與時俱進的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從而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幫助學生提升歷史水平,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2]。
高中歷史學科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人文素材,教師要深入的理解教材內容,挖掘人文素材,將歷史教學與人文素養培養有機的結合起來,激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可利用歷史中的名人軼事、著名歷史事件等等,對教學進行有效的拓展,啟發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3]。例如:在教學《輝煌燦爛的文學》一課時,教師要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了解、詩,詞、歌、賦等各種不同的知識內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數量的名家作品;拓寬文化視野,提高賞析和運用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對此,教師可充分的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逐步的展示詩經、離騷、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清明小說,把學生帶進文學藝術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增強文化修養。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技術,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的視頻、圖像、聲音等特點刺激學生的感官,將抽象的文字知識直觀、形象的呈現在學生面前,能促使學生進行自主的思考,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學生的歷史能力,更通過多媒體豐富了教學內容,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探究性創造了條件[4]。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對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有著重要作用。所以,教師要構建科學的、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對學生進行積極的評價,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同時,教師要讓學生開展有效的自評、互評,這樣能使學生更客觀的發現自身的不足,進而及時的進行完善。
通過以上的論述,在高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的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就如中科院院士楊淑子先生說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現代科學,沒有現代技術,一打就垮;而如果沒有優秀的歷史傳統,沒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因此,高中歷史教師要采取有效措施,多角度的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