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澤華
(汕尾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汕尾 516600)
藝術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通過各種藝術形式來表達的思想情感,陶冶人們的心靈,使人們能充分的能得到藝術享受。即要加強技術性訓練和學習,還要力圖引導表現能力方面的藝術思維即訓練描繪能力,又培養藝術語言的表達能力,注意誘發藝術靈感,引導審美情趣的提高。
人在欣賞繪畫,聽音樂看舞蹈時,往往會很快進入藝術作品再現的客觀內容,如畫上有幾個人正在做什么事情,種的是什么品種的花,還有桌子的樣式,掛的是什么窗簾,人物穿什么衣服等。通過線條,色彩,形狀的組織,經藝術的變化,節奏、重復、平衡,對比等特殊語言,將人類情感以獨特的方式呈現出來,它所表現的情感進入了更深的層次。偉大的作品,在欣賞時它們好像與活生生的人一樣,有著它本身獨特的法則和神奇的境界。
無論是中西方,美術創作都是藝術大家庭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成功的美術創作,藝術思維的培養有著極為關鍵的因素。我們在欣賞一件美術作品的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加深了對美術作品的印象,能為自己以后的創造積累大量的精神素材,這種引導式想象與發散式的培養模式相結合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對美術藝術,尤其是藝術觀的樹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在我國古時候的賢人中已經有此意識,一個人在初期其實幾乎一樣的,性格品質都大致相同,不一樣的是我們的后天教育,教育的不同導致我們的結果是各色的人。人在成長階段對于事物的認識是有規律的,通常我們都是以先入為主,所以藝術的啟蒙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一個人的審美能力并非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過后天的培養和訓練總結得來的。審美活動是人類認識活動的一個特殊領域,同其他意識活動相互影響。馬克思說過“社會的進步就是人生對美的追求和結晶”。人類的物質文明的建設程度就是我們人類審美教育的具體反映。
藝術教育培養了學生有正確的審美觀,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無限的創造力。藝術水平和審美水平的提高需要創造性的活動來推動。一幅好的美術作品是藝術家智慧的結晶,技術的展現和心靈世界的袒露,是對現實美的創造,對理想美的追求,它不但需要技術,還要藝術思維,感情和藝術靈感。
詩人席慕蓉在一篇文章中說:“其實美并不是一副單純的畫兒,上美術課也不是只是畫畫兒這么一種單調的方法,美術教育的真正目標是讓孩子擁有一顆柔軟而敏感的心……”通過創作或欣賞的過程在內心產生歡愉和自由的感受,無論畫畫或是做手工,美術只是一種載體,一種表達情意的方式。在美術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為畫畫而畫畫那一定是枯燥無味的。綜合藝術素養得到提升后,學生對生活會更具有敏銳的感受力。教師除了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外,使藝術成為學生表達情感,豐富心靈的一種方式,這樣藝術也能以獨特的方式滲透他們的生活,使他們永遠保持一種藝術的氣息。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來”美術教育要培養藝術素養,重視細節表現不僅豐富繪畫的內容和形式,而且培養耐心細致的性格,同時還可以避免空洞和概念化,使作品更具有原創性,對培養多方面的藝術素養起到積極作用。
任何藝術作品的成功,都不是建立在空中樓閣之上的,實際的生活經歷與感悟才是培養與鞏固藝術思維的基礎。藝術來源于生活,受生活的啟發而展現生活,任何脫離了生活的作品都不是一件成功的藝術品。在進行藝術創作活動中,用現實的火花來點燃藝術的細胞,成為了發展其藝術思維空間的有效途徑。我們平時的創作,應當是取之于生活的,我們生活的在大自然都是無窮無盡的資源。我們要學會如何細心的觀察周圍的事物,留意身邊的事件。
培養這些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重視參與性,培養積極的動手能力,在親身實踐中掌握知識,鍛煉能力,這樣的學習方法才能真正發揮主體作用,各種能力與素質在主動參與本身實踐中得到提高。如平面類設計、服裝設計,立體類的有泥塑、紙雕塑、廢舊材料制作等,在實踐活動中獨具慧眼,要善于發現作品中的獨創性和閃亮點。因此具有獨特的藝術創造能力也是體現其藝術素養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