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道冉
(陜西科技大學,陜西 西安 710021)
歷經幾千年沉淀升華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凝聚著深厚的精神內涵,塑造著中國精神和中國品質,影響著一代代國人的價值追求和行為準則,也是樹立文化自信的精神源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包羅萬象、內容豐富,而作為其中精髓的優秀傳統藝術,所承載的“以美引善”、“以美促德”特點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潛移默化地良好效果,通過深入挖掘其深刻內涵、應用價值,將其充分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有助于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等不良風氣,營造風清氣正的高校文化氛圍,塑造大學生健康向上的價值追求和優秀品質,提升高校思政工作教育成效。
中國優秀傳統藝術是凝聚的歷經幾千年社會變革而形成的思想、知識、精神的泛文化系統,主要包括繪畫、書法、音樂、舞蹈、戲曲、園林、建筑、雕塑、工藝美術等。她的底蘊深厚,其中蘊含的精神不僅展現在藝術作品中,而且表現為藝術家的言論和主張,更蘊藏于深刻而廣博的人文思想里。傳統藝術絕不僅是滿足于眼之所見、耳之所聞和身體其他器官的感覺或感受,更可貴的是一代代藝術成就中富含著探索人的精神世界,給予人心靈安頓的養分?;蛘哒f,每一代藝術層積在特定的歷史地層里,構成取之不盡的精神寶藏,也是我們今日繼續豐富發展文化育人的資源。中國傳統藝術總是與人文思想的發展相始終,這是中國傳統藝術觀念的基本特點之一。歷代藝術家都自覺不自覺地把藝術創造與社會演進和哲學觀念變化結合起來,以藝術作品為時代精神做了最好的呈現和聲明[1]。這種優秀傳統藝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為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教育資源,更是為促進以文化人、推進人自身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教育素材。
時代發展對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基本要求。中國優秀傳統藝術是堅定文化自信、傳遞正確價值導向的精神源泉,其中凝聚著豐富的思想內涵、教育資源和思政工作方法,將其充分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是激發思想政治教育提質增效內生動力的內在要求。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不斷改進、更新、完善的過程,與社會發展環境的變化緊密相連。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的階段面對新的形勢,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務,要求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資源、充分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充分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以適應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對象發生的新變化。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深厚力量,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思想性、理論性,又有親和力、針對性,切實提升廣大青年學子的思想引導和價值追求。為深化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化發展,改善從傳統“大水漫灌”轉為“精準滴灌”,從“道理灌輸”轉為“主動吸收”,切實推進立德樹人教育方針得到貫徹落實指明了發力點和方向。中國優秀傳統藝術作為承載中華民族幾千年優秀文化的重要展現形式,其中凝結的育人思想、價值追求、高尚情操等內涵,將其潛移默化充分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對正處于“拔節孕穗”的青年學子的內在品質、理想信念的培養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本要求。
大學生的培養和教育情況,關乎著國家各行各業發展的質量。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是社會主義教育的內在要求,是立德樹人的基本體現,更是社會主義事業穩步推進的應有之義。五育教育德育為先,體現了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在育德,并且德也是衡量一個大學生是否合格的首要參考因素。中國優秀傳統藝術自古就浸潤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并作為一種精神觀念的借喻,對受眾對象的內在涵養和價值追求都產生著長遠影響。這些優秀傳統藝術是直接來源于生活,蘊含著生活中積極健康向上的價值理念,對大學生認知社會、了解生活、參與實踐、砥礪品質,增強內在奮斗價值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并應成為大學生全面發展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內容。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民族五千余年的歷史,形成了愛國、文明、友善、誠信等優質文化,一直影響教育和熏陶著中國人的思維和生活,特別是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和人生追求,并在實際生活中通過具體藝術形式呈現出來,潛移默化發揮影響。新時代的大學生要堅定文化自信,就需要了解和熟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接觸優秀傳統藝術中透過藝術現象看本質,真正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對人自身修養、精神價值和內在涵養的基本要求,浸潤到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和具體實踐行動當中。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是接近目標,越需要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而面向大學生群體積極宣傳優秀傳統文藝作品,倡導講品味、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引導大學生自覺在追求真善美中成就藝術理想、實現藝術價值,堅定文化自信,激發文化創造活力。
將中國優秀傳統藝術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充分考慮受眾對象的具體特性和時代的具體要求,既要運用好傳統常規平臺,也需要運用新時代新技術新平臺。
課堂教學作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主陣地,承擔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滲透和引導,是教育教學的一種常規渠道。當前思政課堂教學中主要為“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其中“思政課程”是一直以來推行和實施的主要內容,“課程思政”的理念提出和推廣應用極大地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意識拓寬至各學科各領域門類。優秀傳統文化藝術也需要依托課堂教學這種傳統陣地,將所承載的內涵、歷史、文化背景及精神價值通過講授者講解出來,給予受眾對象以思考。高??梢越Y合學科實際,基于藝術融入教育的相關理論基礎,通過優化課程設置、改進教學方法等育人環節,制定傳統藝術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方案,構建理論與實踐教學、素質拓展相結合的育人平臺和新課程體系,同時對育人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內容進行實效性研究。例如可以開設相關的美學修養、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優秀傳統藝術鑒賞等選修課,必要時可以開設人文類的必修課程及增設對口專業,以講授、研討、分享、講座、沙龍、座談等方式與學生緊密互融互通。發揮高校學科特色相結合相融入的效果,進行藝術思想的氛圍營造和熏陶,增進學校文化藝術品鑒水平,通過營造濃厚氛圍潛移默化傳遞積極正向的價值觀念。
藝術來源于生活,與生產生活具體實踐密不可分,承載著幾千年來中國先進的實踐經驗。伴隨課堂教學過程之中的實踐研學一直是學生走進、融入、接觸和感受生活的重要途徑,是課堂知識的有效補充。由于受制于課堂教學的時間、場地、資源和人力等條件,實踐研學近年來已成為一種學生感受社會、走進生活的重要體驗途徑。高??梢岳煤钇谏鐣嵺`、入學教育、各類校園體驗文化活動、實習基地等途徑走進不同高校、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展覽館、工廠車間等場所,近距離接觸藝術作品的創作流程和成果展示,親身體驗感受其中的內涵意義,通過有形的藝術展示凸顯無形的思想精神和價值追求,以對大學生砥礪品質、修身養性。
時代的進步發展對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特別是網絡應用帶來的新媒體產品的傳播及其直接作用于大學生所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因此,通過網絡平臺創作制作優秀的網絡文化和欄目,面向廣大學生宣傳推廣普及,特別是影音圖文、甚至直播的形式,均會讓廣大學生隨時隨地親身感受其中的魅力。新階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除傳統思政教育內容之外,關注和重視網絡思政教育也是一項重中之重,網絡傳播內容超越時空限制,直接作用于學生所帶來的效果能量是十分巨大的。將中國優秀傳統藝術通過網絡平臺呈現出來,借助高校易班網、大學生在線、兩微一端,特別是用青年人的語言在青年人聚集的B站發聲推出,將優質內容滲透到立德樹人的全過程,多方位創新藝術走進青年學生內心的重要載體和途徑,是激發優秀傳統藝術煥發新生命力的重要形式,更是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時化的重要契機[2]。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見之于形的教學、體驗,也需要各類教育基地深厚文化底蘊和氛圍的熏陶及潛移默化。當前高校設有校史館、工作坊,甚至設有博物館、展覽館等,我們均可以將其稱之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基地?;爻顺休d展示優秀的文化作品以外,更重要的是給參觀者以內心、精神的熏陶和慰藉。組織引導廣大大學生走進中國優秀傳統藝術博物館、展覽館等教育基地,讓學生在參觀中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感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真正熟悉中國優秀傳統藝術成長發展的歷史脈絡及其對當代社會發展、個人成長的教育價值。
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一個人成長發展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而這種文化也具體體現在每個人的一舉一動和日常言行舉止當中,對身邊人、受教育者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和潛移默化。將中國優秀傳統藝術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課堂教育教學的引導灌輸,但更需要教育者和引導者將其融入日常的生活、工作、教育過程中。因此,要做好二者的有效融合,就需要提升中國優秀傳統藝術的欣賞和品鑒水平,并一以貫之將其美學、修養和內在品質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貫通,為身邊人和受教育者做好表率和引導,營造積極健康高尚的教育氛圍,切實增進大學生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素養。
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持續性、系統性的課題,需要教育者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也需要發揮好多方位的教育資源優勢。充分運用好中國優秀傳統藝術的文化形式,依托課堂教學引導、實踐研學感受、網絡媒介傳播、教育基地熏陶和日常生活的滲透等路徑,促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通過積極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通過耳濡目染、親身感受,實現日常教育理念的溶鹽入湯、潛移默化,達到“以美引善”“以美促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