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瓊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一)地理位置。潿洲島位于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北部灣海域中部,北臨廣西北海市,東望雷州半島,東南與斜陽島毗鄰,南與海南島隔海相望,西面面向越南,占據優越的海上地理交通位置。
(二)氣候。潿洲島年平均氣溫為23℃,終年無霜,屬于季風性濕潤氣候,舒適宜人,為全年“旅游旺季”提供了可能性。每年的6 月至9 月是潿洲島雨季,屬于臺風高發期,常因海上天氣惡劣導致輪船交通無法正常運營,對海島游客數量有較明顯的影響,其余時間無明顯的旅游淡旺季。
(三)地形地貌。潿洲島總面積24.74 平方千米,最高海拔為79 米,整體地形為南高北低。它是由火山噴發堆凝而形成的島嶼,豐富的海蝕、海積及火山溶巖等地貌形態產生極具地域特色與海島旅游價值的自然景觀。
(四)水文。四面環海的潿洲島,降雨量充沛,水文地質條件良好,具有豐富的、可飲用的地下水資源。島上濕地資源豐富,為提供水源、補給地下水、多樣生物生存空間等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目前島上還有一座人工淡水湖,名為相思湖,位于潿洲島西北部,人工挖掘,降雨蓄水,為島上居民的生產生活提供可靠的保障。
(五)植被。潿洲島植物資源豐富,以外來植物為主體,具有南亞熱帶特征。其海岸線具有典型的濱海植物景觀特色,如木麻黃、苦楝、黃槿、臺灣相思、銀合歡、苦郎樹、草海桐、海芒果、刺葵、露兜、仙人掌等植物。村落植物景觀也極具地域特色,多種經濟果樹,自給自足,美觀實用。
(一)歷史沿革。據《北海市地名志》記載,潿洲島最早的隸屬記錄起始于漢朝直至公元1661 年,清朝政府實施“海禁政策”,島上居民被迫遷往內地,余有少數“寮民”居住。公元1860 年,內地“流民”躲避戰亂,上島定居。公元1867 年清政府重開島禁,福建及兩廣地區的客家人大量遷徙入島定居,荒廢近兩百年的潿洲島重燃生機。1950 年3 月6 日人民解放軍海渡解放潿洲島。
(二)語言文化。潿洲島屬于典型的移民海島,歷經幾百年的移民歷史,島上現有常住居民1.8 萬人,80%左右為客家人,客家方言是通用方言之一,與閩南方言、粵方言形成島上方言三大板塊。語言是一種文化現象,通過其載體——人群的活動反映一定的文化內涵,構成語言景觀。伴隨潿洲島的歷史變遷,不同時期及不同地區的移民登島,形成為潿洲島多元化的語言文化景觀。
(三)人文風俗。島上現居住的人們除了每周日到村中教堂做禮拜,復活節、神圣降臨節、圣母升天節、圣誕節等節日都要在教堂舉行慶?;顒?,中西文化融合的節慶現象也是潿洲島的獨特風光。媽祖文化。位于潿洲島南灣港北部懸崖峭壁下有一座三婆廟,也可稱媽祖廟、天后宮。每逢中國傳統節日、媽祖生辰、漁船出海、返航等重要時節,居民都用勞動豐收的食物敬拜祈福,寺廟里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展現出海島漁民傳統文化特色。
(四)建筑文化。民居建筑以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盛塘村為代表,運用海島周圍海域就地取材的珊瑚石切割成塊所構筑的民居建筑,并帶有夯土鋪裝的院落以及廚房、儲藏間、衛生間、牛棚等附屬小建筑,結構堅固,功能齊全,具有明顯的海島地域特色;公共建筑。圣母堂、天主教堂、三婆廟等為潿洲島主要的地域特色公共建筑。
(一)傳承與發展優勢。傳統的民居建筑因陸島交通不便導致建材成本增加,多數居民選擇就地取材,節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產生村落建筑景觀的統一與協調;海島各方面資源有限,多數居民保留原有的生存生活方式。居住在海邊村落的居民依靠出海打魚為生,居住在海島中部的居民多數依賴土地,以耕種土地,種植瓜果等為主等,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地域生活文化景觀的延續。
(二)差異與特色優勢。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登島的移民為潿洲島本土文化植入多元的可能性。島上居民的先祖多為福建及兩廣地區的移民。地理位置上的遷徙,也帶來不同區域的語言文化與生活習慣,從而產生一定區域內的文化差異與特色。
(三)包容與多元優勢。由于歷史原因,島上居民的先祖多為飽受戰亂迫害的流民,民風淳樸,對外來文化具有寬容和諧之心,因此產生中外文化融合的包容與多元特征。以居住在盛塘村、城仔村的客家居民為代表,雖然信奉天主教,過“洋人節日”,但是語言與飲食上依然堅守客家人文化。
地域文化是一個區域內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總和。在海島旅游發展浪潮與弘揚民族文化自信背景的推動下,地域文化更加具有寶貴的歷史價值與實踐意義。因此建議在開發地域文化資源時,對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給與合理的保護與科學的延續,讓地域文化發揮應有的時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