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遼寧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生態文學興起于近幾十年,而生態文學的研究則于上個世紀70 年代開始。然而目前學術界尚有很多學者對于“生態文學”和“環境文學”的含義仍處于混淆狀態。究竟是“生態的”,還是“環境的”,需要從“生態主義”和“環境主義”這兩個概念談起。
環境主義主要來自“弱人類中心主義”“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其核心思想是在意識到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逐漸惡化并已經危及到人類本身之后,為了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而保護環境,堅持人類中心主義。
生態主義則來自盧梭、達爾文等人的生態思想,其核心是生態整體主義,把整個生態系統的發展作為最高價值,主張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是是否有利于保持生態系統的完整于平和發展。
環境主義為了維護人類的利益而保護環境,生態主義則是為了維護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生物與非生物的利益而保護維護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兩者的根本出發點截然不同。由此可見生態文學主要探討和揭示自然與人的關系,側重發掘造成人類征服和掠奪自然的物質和精神取向、社會發展模式等社會根源。
因此,生態文學應該是生態主義為思想基礎,以生態系統整體利益為根本出發點,揭示生態危機及其社會根源,表現人與自然關系的文學。
下面以劉青漢等人的主要觀點為基礎,對生態文學的幾個主要特征進行簡單分析:
(一)生態文學是以生態整體利益為最高價值的文學,而非出于保護人類利益而進行的文學創作。日趨嚴重的生態災難以及生態危機讓生態文學家意識到,如果要真正消除生態危機,必須以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為前提,這也有利于保障人類的長遠利益。生態整體主義認為,必須從道德上關心整個生態系統及所有存在物。人類不僅要尊重共同體中的其他伙伴,更要尊重共同體本身。生態是一個有機整體,人類必須用新的價值觀審視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問題。這是生態文學的最基本特征,也是判斷一部文學作品是否是生態文學的根本標準。
(二)生態文學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其突出特點是否定人類中心主義,弘揚生態責任。生態文學特別重視人對自然的責任,認為人類必須將自己置身于自然萬物的大系統之中,對整個生態系統負起責任。在人類面對嚴重生態危機威脅的今天,生態文學把人類對自然的責任作為主要倫理取向,表現自然界在物質與精神方面對人的影響;考察人類在整個生態系統的地位,以及人類與其它生物和非生物的關系;強調人對自然的責任和義務,呼吁人類要為了生態系統的整體平衡而犧牲自身利益。
(三)生態文學揭示和探究生態危機的社會根源,弘揚憂患意識。這是生態文學突出的精神特質,使其具有顯著的文化批判的特點。美國當代著名的生態文學家愛德華?艾比指出:“生態文學家要想梭羅那樣超越簡單的自然文學范疇,而成為社會的、國家的以及我們現代工業文化評論者的作家”。生態文學作家對人類目前所面臨的生態危機表現出強烈的憂患意識,他們對日趨嚴重的生態危機有著深入細致的觀察。幾乎每一步生態文學作品都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探索造成生態災難的社會根源。
(四)生態文學表達人類與萬物和諧相處的理想,預測地球與人類未來。生態文學認為,自然是人類的哺育著,也是人類的良朋益友,人類在物質和精神方面都依靠于大自然。生態文學家知道如今的生態系統已經不可能返回原始時代,但他們仍不斷探究在當今的發展階段如何最大限度地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物質生活最大限度的簡單化和精神生活最大限度的豐富化,是許多生態作家都描寫過的理想的生存方式,這時回歸自然的必要前提。
(五)生態文學是進行并表現獨特的生態審美的文學。其主要審美原則是自然性原則、整體性原則、交融性原則。從審美目的來看,生態審美的第一原則是自然性原則。生態文學作家的審美應當是一種感知過程,旨在表現自然本身的美。生態文學作家不僅要把自然抽象化、意識形態化從生態審美中派出,而且還要把自然工具話的審美排除掉。生態審美是以自然審美為目的的,生態文學家懷著熱愛之情陶醉于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從審美視閾上看,生態審美的第二原則是整體性原則。生態的審美不僅僅關照單個審美對象,還要將它放到自然系統中考察它對生態系統整體的影響。有利于生態系統和諧穩定的才是美的,干擾破壞了生態整體和諧穩定的就是丑的。從審美方法看,生態審美的第三原則是交融性原則。這是建立在生態主義的聯系觀智商的。要做到與自然交融,并在交融中深刻感受自然的美,首先要忘掉自我。只有忘我地、無目的地感受自然,人們才能感悟到越來越多、越來越奇特的自然美。人與自然的和解,人與自然的融合,這不僅是生態審美的極樂境界,也是生態文學的終極理想。
(一)內部原因。生態文學的出現,是文學表現日趨全面、平衡這一文學健康發展之內在動力作用的結果。一個完整平衡的文學表現領域應包括人本身、人類社會、自然等三大部分。然而,縱觀人類文學的發展,其對自然領域的關注和描寫嚴重不足,這就造成文學系統的失衡。文學發展的內部規律會對此作出調整。這種自我調整保證了文學整體和宏觀上的全面與平衡。生態文學在一定程度上是當代文學自身規律矯正文學發展的產物。生態文學將此前的文學作品從關注人類社會延伸到關注自然界,從關注人與人的關系延伸到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從關注社會正義延伸到關注生態正義,從關注人類社會普遍價值延伸到關注生態整體價值,從對導致社會問題和社會災難的文化批判延伸到對導致神態危機和生態災難的文化批判。也就是說,生態文學把研究內容從人類本身擴展至自然界,從人類社會轉向整個生態系統,從關心人類社會轉為分析生態危機及生態災難的社會原因。
(二)外部原因。這是生態文學產生的主要原因。也就是生態危機和生態災難。人類進入20 世紀后,遭遇了大量災難性問題:戰爭與生態環境的惡化。前者以大規模的暴風驟雨的方式毀滅人類及其創作的一切物質的精神的財富,后者以漸進的緩慢的隱性的方式侵蝕著我們的生存條件。當前人類面臨著嚴重的能源和氣候危機。正是人類過分地實用化學燃料,過多地排放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化正在加速,并且已經產生了巨大的危害。生態危機警醒世人,“人與自然”是21 世紀全世界文學的重大主題。生態文學家認為,人類的文學要為生態危機負責。文學應當是使我們更好地適應地球生活的一種創造行為,應當有助于地球和人類的幸存。文學是一種反生態的文學本身就是生態危機的深層文化原因之一。
生態文學的產生,給當前的文學存在所面臨的危機帶來發展的生機。自上個世紀中葉依賴,無論是外國文學,還是中國文學,都出現了主流文學或嚴肅文學邊緣化、文學死亡論等說法。當時,許多作家、批評家認為,文學已經失去社會教育功能,許多文學作品的視野狹窄,格調低俗,虛情假意,缺乏情感的震撼力與思想深度。生態文學以廣博的視野和強烈的憂患意識,用崇生、惜生、護生的思想,使文學承擔起社會責任,發揮審美功能,讓讀者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精神的升華。
生態文學是現代生態學的細想和文學形象的藝術形式的有機結合。鮮明地宣揚關愛自然、維護自然環境。主張人與自然是平等的和諧關系,強調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是具有自己的價值和創造能力的生命體,審美地把我人與自然的發展前景,把人類發展的基本方向定位于人類共同價值體系,人與自然的整體和諧是對于人的可持續發展原則的堅持與追求。
以上對生態文學的概念、特征、產生原因及其價值進行了簡單分析與總結。產生于時代潮流中的生態文學,在促進生態環境的優化、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對生態文學作品的深入分析及其所帶來的社會價值也將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