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明明
(北京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29)
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剩余價值理論的研究,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不可持續性。資本家對剩余價值的追求反映的是人們對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對自然界的傲慢和蔑視。
馬克思認為,資本除了有用性、工具性之外,它眼中別無他物。資本追求剩余價值最大化的本質決定了資本主義探索自然乃至地球上一切事物的目的絕不可能在于自然和地球本身;只有當它為我們所擁有的時候,在它被我們使用的時候,才是我們的。資本主義生產為了自身生產利益的最大化,促使生產源源不斷,這必然會加劇對資源的使用和對環境的污染,擴大對立性。
科學技術本質上是自然力與人的智力、自然規律與人的目的需要的有機統一。正如馬克思所說,自然科學“只是由于商業和工業,由于人的感性活動才達到自己的目的和獲得自己的材料的”,技術則是“勞動者置于自己和勞動對象之間,用來把自己的活動傳到勞動對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綜合體”。
人類在生產及生活實踐活動中,一方面需要依靠科學技術手段,不斷加大自身對自然的作用邊界。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提高人類的文明進化程度。
馬克思認為:“自然科學和現代工業一起對整個自然界進行了革命改造,結束了人們對自然界的幼稚態度以及其他幼稚行為”。但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前提下,在現代工業文明發展的很長一段歷史階段內,科學技術逐漸成為污染環境、影響自然資源可再生可持續的始作俑者。
馬克思創造性地將自然分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兩部分。“所謂自在自然是指人類歷史產生之前的自然以及存在于人類認識或實踐范圍之外的自然,自在自然具有一定的客觀先在性。人化自然則是指與人類的認識和實踐活動緊密相連的自然,也是人類的認識和實踐對象。”二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交互性。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認為,自在自然具有優先性,自在自然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與基礎。人類社會之所以會存在并得以發展,是因為有生命的個人構成了人類歷史開始的首要前提。
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因此,人化自然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人的勞動實踐將自然逐漸人化。自在自然雖然在客觀上獨立存在,但是它作為人類實踐活動的重要場所,隨著人類生產和實踐活動的愈發深入,與人類的生活融為一體。人類實踐活動的日益開展會促進自在自然逐步轉化為人化自然,人化自然也會更好地作用于人類的物質生產和實踐活動,進而促進人類社會實現更大的飛躍。
馬克思有著非常豐富的共同體思想,主要是從人與人或人與社會關系的維度來考察共同體的,將其主要看作是人們的群體結合方式或集體存在方式。從歷史的長河中去研究,共同體已經經歷或將要經歷三種基本形式,即部落共同體、虛假共同體和真正共同體。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共同體,馬克思都沒有脫離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
部落共同體是共同體的最初形式,帶有明顯的自然特征,人直接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虛假共同體指的是階級共同體或者國家共同體,典型代表就是資本主義社會。這一社會中的人具有獨立性,而人的智力和體力的總和即生產力的發展是獨立性存在的前提和保證,另一方面,人的獨立性又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物成為人的精神和靈魂的主宰,人與自然的關系變為需要與被需要、滿足與被滿足、統治與被統治。在虛假的共同體中,一切生產都是個人在一定社會形式中并借這種社會形式而進行的對自然的占有。馬克思認為,只有在未來真正的共同體中,“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并且“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進行這種物質變換。”未來社會將經歷由虛假的共同體向真正的共同體過渡的階段。
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觀點值得我們進一步的分析與借鑒,我們充分了解其中的理論精髓與經驗教訓,能夠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思想與我國生產發展的實際相結合,從而有效的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而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追求全面發展,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充分體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協調經濟增長與保護生態環境關系上的優越性,這也為世界解決生態危機提供了一個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