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巧麗 張爽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河南 新鄭 451191)
2016 年,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廣大教師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2018 年,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特別強調:教師的思想政治狀況具有很強的示范性,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師本身具有示范性的特征,可以說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產生一定的影響。青年教師(25-45 周歲)在高校師資年齡結構中占據三分之二,成為目前各大高校教學團隊、管理團隊、科研團隊的中堅力量,總體來說,具有高學歷(最低碩士研究生,大部分為博士研究生)、高起點(很多具有海外留學經歷)、高素質(個人素養和生活素養)等“三高”特征,成為高校發展的人才基礎,也對高校未來發展起著重大的影響。整體來看,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素養較高,能夠堅持依法治教、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等,但由于現在青年教師崇尚個人自由、政治參與意識參差不齊、教學水平與育人水平有待提高等多種因此,致使新時代高校青年教師亟需提升職業道德素養。
創辦人王廣亞博士出生于1922 年河南省鞏縣(今鞏義市)大峪溝鎮海上橋村,1947 年前往臺灣審計部門任職,1949 年辭去公職傾盡畢生所學投身教育事業。王廣亞先生的教育理念對于當代教育管理、教育理論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他在《王廣亞文集》第一卷中談到師德建設具體內容中提出,作為民辦高校必須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嚴師”。所謂嚴師出高徒,升達學院創辦人王廣亞博士提出教師需要堅持嚴管慈教,用制度來管理學生。在創辦臺北育達職業商事學校時,有次學校清退了300多名學業成績未達標的學生,堅持質量第一的標準在當時的教育界引起轟動。同時,嚴格上課管理制度,出臺了相關的課堂行為規范,加強對課堂教學評價與反饋。
“師經師與人師”。王廣亞先生認為,“人師”是對教師更高得要求,所謂“人師”必須才德雙優德教師。在學問上精益求精,是本專業的專家,在為人上,人品高尚,熱愛和關心學生。同時,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充分扮演好“經師”與“人師”是每一位教師最高標準的期望。
“師言師行師道”。王廣亞先生在私教協會為紀念教師節而舉辦的第九屆資深優良教師表彰大會上指出,教師在教育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把個人有限的生命,奉獻于國家民族永恒的生存。理想是教師所求之道,德行是教師做人德基礎,借用《論語 述而》篇所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四者兼備,方能稱為“人師”,因此我們應深自期許,以此自勉,相互砥礪,時時以仁存心、禮存心、相信師道尊嚴必將發揚,師表威儀定可樹立。
“榮譽教師制度”。王廣亞先生為表達對教師德奉獻敬業精神,在創辦教育之初就積極倡導要德尊崇教師榮譽,教師在學校發展過程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為了進一步將教師榮譽制度化、規范化、長效化,在會議上經過與會領導的共同商討,對于教師榮譽的評定有了詳細的體系,建立起一整套科學、合理、有效的教師榮譽制度,為王廣亞先生畢生投身于創辦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榮譽教師制度促進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同時對于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道德培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創辦人王廣亞先生總結幾十年的辦學經驗,深知教師培育對于學校發展的重要性,為了進一步鼓勵高校青年教師提升教學技能,培育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先后推出很多舉措。如:堅持青年導師制,高職稱教師加強對青年教師在教學技能、科研能力、課堂教學、師德師風等方面的指導,并每年對于同一批次的青年教師進行考核,考核合格者的高校青年教師獨立承擔教學、科研、學生培育等工作。此外,升達學院積極推出“淑芳師德獎”,每年從教職工中推薦評選出師德師風良好的教師,給予1 萬元獎金,加強教職工師德師風的引領??梢哉f,升達學院在創辦人王廣亞先生師德理念的指引下,不斷的開拓創新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素養培育的新途徑,不斷的結合新時代高校青年教師的特點,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對于目前各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素養的培養提供新思路。
從整體來說,隨著高校青年教師海外留學背景人數增加以及青年教師本身所具備的特征,目前高校青年教師在職業道德素養方面整體表現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職業道德意識不強。由于很多高校青年教師大部分有留學背景,崇尚自由,對于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和職業道德素養標準不太理解,因而出現部分高校青年教師責任意識不強。
(二)職業道德素養欠缺。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高校青年教師要愛業、敬業、勤業,做好教書育人的本職,同時要愛生、公正、為人師表。不可否認,高校青年教師具備了良好的知識素養,但在職業道德素養方面還有待提升,甚至出現個別高校青年教師學術造假、道德素養低下等顯現。
(三)職業道德制度有待健全。高校在教師引進過程中始終堅持德才兼備的要求,但在青年教師職業道德素養培育方面,出現制度不健全,制度執行力不夠,實施效果欠缺。
高校青年教師具備了高學歷、高素質、高水平等特征,但在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方面還需要不斷的提升,加強其愛崗敬業教育、愛校愛生教育,從而提升教師的師德師風。
(一)高校要加強教師選拔過程中職業道德素養的考察
目前,各大高校在人才引進過程中,開始重視對教師職業道德素養的考察,采取結構化面試流程及無領導小組面試等,對于涉及教師職業道德素養方面考察以理論知識及個人在學習經歷、工作經歷中的表現作為判斷依據。如通過職業道德素養理論知識的測試,了解高校教師對于教師職業道德的認識、理解及運用情況,同時,通過調閱高校青年教師的學習檔案,了解其求學及工作中的表現,以及是否存在道德失范行為等。
(二)高校要重視青年教師“德性”的培育
高校在人才引進后,要重視對青年教師職業道德素養的培養,加強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培育。高校要構建良好的師德環境,重視師德師風建設,并把教師“德化”納入日常教師培養。如:構建榮譽教師制度,使教師職業成為社會尊重、幸福指數較高的職業,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過程中以高于普通職業的職業道德和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加強自我“德化”意識,真正做到為人師表。
(三)構建良好的師德師風制度,涵養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
目前,很多高校十分重視師德師風建設,紛紛出臺相關的規定,以期從“德”引導進入“德”規范,以制度規范加強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道德培育。如出臺師德師風建設規劃,實施師德失范一票否決制,師德師風納入教師職稱評定及晉級,師德師風考核制,設立師德師風獎,引導正能量,宣傳正面、優秀典型的方式,多舉措構建良好的高校師德環境。
(四)優化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培育環境
眾所周知,良好的師德師風環境更加有利于一所高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職業道德素養的養成,為此,高校應不斷的優化職業道德培育環境,多途徑、多舉措的弘揚尊師重道之風尚、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職業道德途徑、開展多姿多彩的教師文化活動以豐富高校青年教師的生活,著力打造氛圍濃郁、積極向上的高校青年職業道德培育環境。
(五)健全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素養培育的長效機制
我國出臺了《教育法》《教師法》等,也對教師的職業道德提出明確的要求,但是每年依然出現一些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失范現象,為此,有必要建立健全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素養培育的長效機制,優化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的激勵和考評體系。
青年教師是高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高校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因此,高校要從青年教師人才引進、青年教師思想道德素養培育入手,提升高校青年教師思想道德素養,構建良好的師德師風育人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