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
(中共漯河市委黨校,河南 漯河 462000)
反向刺破公司面紗制度,可以迫使公司對股東個人債務承擔責任,進而確保法律關系的實質優先于形式,在司法實務中成為對現有的公司人格制度的重要補充。然而,這一目的的實現卻需要以公司制度的穩定性和利益的可期待性為代價,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公司人格獨立這一基礎理論,應在適用時需要加以嚴格限制。
反向刺破公司面紗也稱為公司人格逆向否認,可以分為內部反向和外部反向兩種基本制度。前者是指公司內部享有控制權力的特定股東,有權向法院申請忽視公司的法律主體資格,否認公司獨立的法律地位,從而使法人財產免于對第三人承擔責任而享受豁免,或者使自己有權對第三人提起相應的訴訟;后者是指當公司股東或實際控制人濫用公司獨立人格損害其債權人的權益時,債權人有權要求公司對該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反向刺破公司面紗制度與傳統刺破公司面紗制度的區別主要有:
(一)權利主體不同。在傳統刺破公司面紗制度中,由于股東的濫用行為損害公司債權人合法權益,該公司債權人有權請求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故權利主體是受到利益損害的公司債權人。而在反向刺破中權利主體則不一樣,當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實施相應的濫用行為,受到利益損害的債權人有權提起訴訟,要求以公司財產承擔連帶責任,故在該制度的適用中,權利主體是股東或實際控制人的債權人。
(二)責任流向不同。傳統刺破公司面紗制度規定,因股東的濫用行為而受到利益損害的公司債權人可以提起訴訟,請求追究公司與股東的責任。案件中的責任流向首先從公司債權人流向公司,然后再由公司轉向股東。然而在反向刺破公司面紗中,責任流向是從股東或實際控制人的債權人流向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再流向公司。也就是說,前者最終的責任承擔者是股東,后者則是公司。
(三)行為要件不同。在傳統刺破公司面紗中,相關學者形象地將行為要件具體概括為:公司資本顯著不足、人格混同、過度控制、人格形骸化四種情況,司法實踐操作大致根據這四種情況進行判決。而反向刺破公司面紗的行為要件主要包括逃避法定義務、逃避契約義務、人格混同行為三種。
有觀點認為,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向公司轉移財產逃避債務的行為,可以通過現有制度加以規制,不需要專門設立反向刺破公司面紗制度,這樣也就避免了該制度對公司人格獨立這一基本原則的沖擊。然而現實情況是,面對復雜多樣的實務,現有的可代替制度所發揮的功能均存在局限性,無法取代反向刺破公司面紗制度所帶來的作用。
(一)股權執行程序的局限性。股權執行程序主要存在以下四點缺陷:一是股權執行程序比較繁瑣,往往耗時比較長,無法有效實現股東債權人直接用公司財產實現其債權的目的。二是在家族公司中,家族成員股東對非家族成員股東具有天然的排斥,股權執行程序可能會導致股權價格低于客觀價值,無法為股東債權人提供充分救濟。三是對項目公司而言,在項目完成之后,公司中有價值的財產會被使用殆盡,股東債權人難以通過股權執行程序充分受償。四是股權流轉的限制卻無法有效遏制公司財產的移轉,股東債權人只能對股東持有的股權而非公司財產采取保全措施,因此如果此時公司其他股東惡意轉移公司財產,將造成股權價值的貶值。在這樣的情形下,股東債權人將無法通過股權執行程序充分受償。
(二)傳統刺破公司面紗的局限性。如上文所述,傳統刺破公司面紗在適用標準和適用范圍上與反向刺破公司面紗均有較大差異,如果對《公司法》第二十條第三款的規定進行顛覆性的擴張解釋,將會造成責任的逆向流動,容易導致股東債權人和善意股東、公司債權人利益失衡。因此與其對傳統刺破公司面紗制度進行顛覆性的解釋,不如通過法律移植重構反向刺破公司面紗制度。
(三)債權人撤銷權的局限性。債權人撤銷權作為債權保全方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對股東不當轉移財產逃避債務的行為予以規制,但其無法替代反向刺破公司面紗制度。首先,商業投資具有天然的風險性,普通的商業冒險與惡意轉移財產之間的界限難以把握。如果將債權人撤銷權引入公司法領域以替代反向刺破公司面紗,將會面臨著無法界定的尷尬局面。即使為該制度引入大量的、詳細的商事判斷規則,其構建難度不亞于反向刺破公司面紗不說,最終的可操作性也將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反而會束縛了公司的正常運轉。其次,即使股東出于惡意轉移財產的目的向公司進行投資,公司債權人和其他善意股東的利益也應受到充分的保護。如果允許股東債權人對股東惡意投資行為進行撤銷,將會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和其他善意股東利益。最后,債權人撤銷權還應當受到除斥期間的限制,而反向刺破公司面紗的權利在此卻具有天然的優勢。
(四)代理制度的局限性。有一種觀點認為,反向刺破公司面紗可被代理制度替代,即將股東視為公司的代理人,從而使公司對股東的債務承擔責任。這樣的觀點顯然存在自身的缺陷:一是從法理上看,代理須在授權范圍內進行,但公司與股東之間通常不存在任何明示、默示或推定的授權,因此二者的關系無法建立。二是如果將股東視為公司的代理人,就意味著股東需要根據公司的指示實施代理行為,而在公司人格被濫用的情形下,公司已經成為了股東牟利的工具,其雖有獨立人格卻不會對股東獨立指示。三是代理要求代理人為本人利益從事代理行為,而濫用公司人格的股東顯然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行事,不符合代理的意旨。
(一)明確適用主體條件。反向刺破公司面紗適用的主體應區分不同情況。在外部反向刺破時,只有濫用公司法人獨立人格逃避債務的特定股東的債權人有權進行起訴。而在內部反向刺破時,權利主體由其他善意的股東獲得。這里需要明確的是,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與董事會成員不能成為權利主體,因為該部分人員是公司經營活動的決策制定者與決策實施者,在經濟活動中有義務監督股東或實際控制人的違法行為,防止濫用公司獨立人格行為的發生。如果賦予其提起反向刺破公司面紗之訴的權利,則有悖于該制度的立法目的。
(二)明確適用范圍。一般認為,反向刺破的適用人致包括兩種情形:一是一人公司。對一人公司來說,又可分為形式上的一人公司以及實質上的一人公司。實質上的一人公司是指公司在形式上是復數股東,但實質股東僅一人,其余股東只是虛擬的或者掛名的股東,如以親友、家庭成員作為名義股東成立夫妻公司、父子公司、家庭公司等。實質的一人公司可以借有限責任公司之名規避立法對一人公司的強制性規范,損害債權人的利益,因此有必要納入反向刺破公司面紗制度的適用范圍。二是關聯公司。具體可細分為兩類:母子公司、姐妹公司。全球化帶來的影響之一就是投資者為獲取利益與風險二者之間的平衡,多選擇關聯公司這種經濟組織形式,但這種經濟組織形式在實際的經營管理過程中較易出現濫用公司獨立人格的行為,通常表現為母公司過度集權導致對子公司的掌控過度、姐妹公司互相輸送非法利益等情況。出于對特定股東的債權人利益維護的考量,一般應支持債權人提出反向刺破。
(三)明確適用行為要件。確有濫用公司法人獨立人格的行為是提起反向刺破公司面紗之訴的行為要件。實務應將其主要限于三種情形:
1.法律規避行為,也就是股東利用公司法人獨立人格以及股東有限責任這些公司法賦予的優惠權利逃避法律義務的行為。
2.欺詐行為,即部分股東利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實施欺詐,侵害債權人利益的情形。
3.事實行為。主觀上,特定股東并無利用公司獨立地位為己牟利的意思,但在客觀上切實存在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與股東有限責任的行為,這種情形多見于一人公司。
(四)明確適用主觀要件。《公司法》并未將主觀故意定性為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人格的要件。有學者認為,只有存在主觀上的惡意,才可認定股東濫用了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對此筆者持不同觀點,特別是在事實行為濫用公司獨立地位的情況中,特定股東主觀上顯然并無利用利用公司獨立地位為己牟利的意圖。固守主觀故意要件,就不能對上述情形提出反向刺破,終將無法實現對受損害的債權人的救濟。此外,特定股東主觀故意標準在認定上也存在不小難度。有鑒于此,認定適用反向刺破應重點關注特定股東是否切實濫用公司獨立地位,其主觀方面不應納入考量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