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輝
(北華大學法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3)
2013 年11 月,總書記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做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在國家提出實施精準扶貧的背景下,將精準扶貧理念應用于扶貧實踐。
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形勢嚴峻。大學生返鄉創業是改變個體及家庭生存狀態和區域社會貧困的有效脫貧致富途徑之一,利于加快貧困地區建設發展步伐,還可以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為貧困地區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大學生返鄉創業,不但可以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增加人們的收入,還能增強本身的“造血”功能,從而實現真正的脫貧。
國家級貧困縣的劃定標準以當地人年均純收入作為依據。以通榆縣為例,地處東北偏西部,多年處于貧困狀態,是國家級貧困縣。在長期處于貧困的狀態下,青壯勞力多數外出打工,外地求學,沒有良好的智力和勞力支持。而且貧困地區不僅僅表現在作為經濟意義的物質貧困,更為重要的是體現在貧困地區人口創造經濟物質財物和主體能力發展的困境。
存在的問題如下:
(一)大學生缺乏一定的返鄉創業知識的儲備,創業目標不明確,存在盲目創業的情況,很難在創業初期就取得成功,這樣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挫傷大學生返鄉創業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二)貧困地區人口思想觀念陳舊、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一方面大部分貧困戶存在嚴重的“等、靠、要”和小富即安的思想;另一方面,農民希望子女通過讀書來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使得農村籍大學生在返鄉創業的道路上背負著沉重的輿論壓力。
(三)國家和個地方政府針對大學生返鄉創業和貧困縣脫貧都頒布了相應的政策和優惠機制。然而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由于沒有經驗和實操經歷,很容易遇到挫折和失敗,在沒有資金注入和經驗指導的情況下,很容易創業失敗,更談不上扶貧。
大學生返鄉創業扶貧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大學生,大學生來源于各大高校,所以筆者將研究重點和突破口集中在高校,通過模式規劃分析,設計出如下大學生返鄉創業模式。
(一)高校與政府聯合。政府出臺政策,吸納人才,引進資源,結合國家政策輔助大學生返鄉創業,在資金配給和稅收政策上都有政策傾斜。學生和政策之間的橋梁嫁接可以落實到高校教師和學生工作輔導員工作上,配合高校就業機構,可以把最新、最有利的國家或地方政策傳達到學生端,通過政府網站和學校就業網站實時發布最新消息。高校就業指導教師在課上解讀政策及學生的返鄉創業信息,讓同學們對返鄉創業充滿信心,同時在專業對口的項目上,做進一步的輔導。讓同學們在校期間,提前了解就業形勢,就業政策和就業機會。同時也要求高校就業指導教師要不斷地學習,了解國家和地方政策。真正的幫助學生,指導就業。學生創業成功,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助力脫貧進程。
(二)高校與企業聯合。大學生的創業理論指導由高校教師負責,實操的學習和經驗的積累需要地方企業來協助完成。在這方面,需要高校和地方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定期開展經驗交流會,邀請創業專家到校宣講。創建見習,實習基地,增加實操機會。將學生的寒暑假期利用起來,多參與創業實踐活動。對于在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和“互聯網”項目,高校應將其推廣到社會,鍛煉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對有實際推廣的項目進行資金引入,推向市場。
(三)“反哺”雙贏。“老少邊窮”地區的脫貧不是一次投資,一次達標就能順利脫貧走向富裕的,需要長期的培育和成長。對于當地人來說,教育是頭等大事,然而在“貧困”帽子下,很難吸引教師,教育水平上不去,當地的軟實力總是軟肋。在當地政策吸引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同時,鼓勵學生們扎根教育,做好基礎教育工作,讓世世代代的人能夠站在發展的角度服務家鄉、建設家鄉。創業成功者是在高校教育,政府支持和企業助力下發展事業,在創業的進程中,積累了驗經,再回到學校,對在校生進行創業培訓,落實創業基地。這都是以“反哺”的形式支持當地經濟發展,不論是在軟實力還是經濟建設上,都是鏟除貧困的利器。對于大學生,高校,地方政府和企業來說都是“雙贏”。
大學生返鄉創業扶貧,不僅解決個人就業問題,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更是應和了時代發展,助力脫貧,實現了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雙贏。然而,大學生返鄉創業和助脫貧不是一時的熱血沸騰,而是要作為一個長期的發展模式開展下去,能夠保持發展的態勢和進步的走向,才是真正地脫貧,并走向富裕,這才是社會主義道路的終極目標。筆者獲悉,通榆縣在2020 年4 月正式脫貧,甩掉了“貧困縣”的帽子,這真是分量十足的好消息。但值得注意的是,像通榆縣這樣的“老少邊窮”,貧困不是一時的,雖然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發展的道路還很長,在國家扶持的基礎上,抓住機遇,從根本上鏟除“貧困”,才能最終實現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