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平
(吉林省鎮賚縣大屯鎮文化廣播站,吉林 鎮賚 137300)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燦爛的中華文明是我們引以為傲的身份象征和文化底蘊。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唯有人民群眾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較高的審美水平,才能讓國家在文化軟實力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和群眾文化管理,可以豐富群眾文娛生活、培養群眾審美情趣、提高群眾幸福指數。因此,各級文化部門應加強群眾文化宣傳力度,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組織和管理群眾文化活動,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幫助基層群眾文化走向正軌,從而讓群眾自發產生文化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我們成為真正的文化大國、文化強國。
隨著黨和政府對群眾文化建設方向的日益重視,我國的群眾文化建設在近年來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
當前,各級文化部門基本都已意識到群眾文化的重要性,并基于這種意識制定了相關政策,培養了管理團隊,不斷推進基層文化的建設,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但也有一部分落后地區的文化工作人員依然保持著陳舊的觀念,認為精神不如物質重要,導致精神文明建設與生產生活脫節,使基層群眾的精神追求得不到滿足,從而讓當地社會發展狀態產生傾斜,形成較為尷尬的局面。
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是否發達,可以從其民眾在精神文明上進行的消費水平來判定。近年來,我國基層文化消費日益攀升,各級單位和個人組織的文化活動增加,群眾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傳統廟會、文藝匯演、廣場舞等文化活動為群眾帶來了精神享受,也讓文化建設和市場經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由于我國基層群眾文化建設還不成熟,基層文化部門在經驗方面還有所欠缺,因此在服務機能上還有所欠缺。從硬件上看,文化方面的投資力度不及經濟建設,很多地區尚未普及公共文化建設,群眾缺少運動健身和文娛活動的場地和設施;從軟件上看,沒有足夠數量的專業人士組成骨干團隊和管理團隊,導致群眾文化活動缺乏組織和帶領,文化群體無法得到集中發展。[1]
目前,很多基層人民群眾只是把群眾文化建設當做單純的玩樂和消遣,還有一部分群眾認為文化建設活動是在浪費時間,對其有抵觸情緒。這些意識都是因為群眾文化的認識不夠明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政府應出臺相應的政策,并組織教育培訓活動,在基層宣傳普及群眾文化知識,帶領群眾了解、接受并積極參與群眾文化建設活動。除了群眾之外,相關的文化工作人員也需要強化對群眾文化內涵和意義的認識,開展思想教育與技能培訓,明確工作內容和中心,從而分工明確地進行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和管理。只有各級各部門都能夠統一思想,明確方向,才能齊心協力邁上群眾文化建設的新臺階,增強群眾文化底蘊,促進國家全面發展。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民俗傳統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在群眾文化建設中,不生搬硬套其他地區的經驗,根據當地文化特色和群眾喜好進行調整,才是讓群眾文化為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正確做法。如,結合當地風俗習慣和傳統文化來建設活動場館和設計文化設施,從而更大程度地促使群眾自覺參與到文化活動里來,并從中得到文化培養和熏陶;在對文化設施進行管理時,根據群眾的反饋進行升級和完善,借鑒并改良先進經驗,因地制宜,提高群眾文化建設和管理水平。[2]
隨著經濟和技術的快速發展,群眾文化建設除了要不斷深化之外,也應更新和開拓更符合新時代背景的方法。如,傳統的文化館、活動中心等文化場所應該繼續保持和維護,與此同時,文化部門應提高對文化建設的重視,增加相關建設投資,加強文化資源的整合和保護,利用數字化手段修復和保存瀕臨失傳的民族傳統文化,并在社區及其他文化場所進行展覽、宣講,豐富文化建設內容,讓群眾更加全面、完整、立體地進行了解和學習,使民族文化得以傳承,使群眾的知識面得以拓展。[3]
我國的群眾文化建設雖然已經起步,但仍有需要進一步改善的地方,因此,政府、文化部門和群眾應通力配合,改變陳舊觀念,學習先進知識,積極尋找適合當時、當地的發展方法,開辟新的道路,同時加強管理,保證我國文化事業快速、平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