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良
(南陽醫學高等??茖W校,河南 南陽 473000)
在上世紀70年代,大學生數量有限,生源優質,畢業后國家又進行工作分配,大學生根本不存在就業憂慮。后來,國家取消了針對大學生的畢業分配制度,大學生在畢業后只能依據自身專業知識、技能經驗與個人興趣愛好自由擇業。再加上各大高校的連接擴招,我國的大學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加,而市場經濟條件下,整個社會的崗位空缺又是有限的。所以許多大學生在就業創業方面越發困難,這就需要通過校企合作模式,引導與幫助大學生成功就業創業。
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創業現狀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大學生由于常年待在“象牙塔內”,性格相對單純,社會生活經驗較少,這樣其擇業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困難。第二,高校擴招,使得大學生數量急劇增加,而整個社會的人才需求有限,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空前增大。第三,高校的育人目標與開設的專業課程,與社會脫軌,培養出的大學生在知識結構方面與市場對人才的實際要求嚴重不符,大學生出現結構性剩余現象。
校企合作主要是由學校與企業密切聯系,共同搭建合作平臺,為大學生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增強自身實踐能力提供機遇與條件。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一方面,高校需要依據合作企業的性質與主要人才需求,針對性的培養以滿足企業對優質人才的實際需求,通過向企業輸送人才,有效拓寬大學生的就業渠道,改善現階段大學畢業生就業創業困難的不良現狀。另一方面,企業在校企合作模式中,應該密切與高校合作,積極吸納高校推薦的優秀實用性人才,在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的同時,有效利用高校畢業生在專業知識能力、綜合素養等方面的優勢,引導他們為企業創造新的財富與價值,促進企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1]。
一方面,校企合作有利于國家人力資源開發進程的加快,能夠源源不斷地輸送出大批實用性優秀人才,為社會持續注入發展活力。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可以顯著改善企業人才不足、招聘困難的問題。通過校企合作,高校在大學生的培養方面更具有針對性,大學生的在校學習過程,就是依據企業的人才需求針對性培養與錘煉的過程,這就使得大學生自身的專業素養與專業技能可以與企業的實際人才要求高度契合。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學生就業創業困難的解決,不再只依靠大學生自身,而是由大學生、學校與企業三方共同發力,通過高校的針對性知識教育與企業的實踐技能指導,共同增強大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了一個全新而良好的平臺。
高校是教育的主陣地,高校的人才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直接決定著大學生的人才質量。所以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要想增強大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首要工作就是革新高校人才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徹底改變高校傳統的重專業理論知識輕實踐技能的教育觀點,加強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增強與培養。在具體的校企合作過程中,第一,學校要積極主動與適宜企業創建長久的合作關系,將之前的“教學-就業”式人才培養方法逐步轉化成“教學-實踐-就業”的實用性人才培養方法。第二,學校要積極嘗試工學結合、校內實訓基地以及3+1等先進人才培養模式。所謂工學結合主要是指每學一些專業課程,都定期到合作企業進行對應的實踐鍛煉。校內實訓基地模式主要是由高校提供相應的實踐場地、實踐設備等相關硬件與專業師資力量,指導大學生在高校內完成相關的實踐項目。3+1模式,主要是指在大學四年中,前三年用于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大四到合作企業進行一年的頂崗實習,這些都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2]。
校企合作的展開,是以高校與企業自愿參與為基礎的,這必然涉及到雙方資源的互換。再加上企業本身都是以獲得經濟利益為目的的。它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需要投入較多的物質成本與時間成本,如果得不到對等的利益回饋,很多企業是不愿與高校展開合作活動的。這就需要整個合作過程中,充分保障合作企業的利益。將高校師生科研成果孵化的部分受益權轉讓給企業或由政府出面制定相關補助政策,積極鼓勵企業與高校建立合作關系。
校企合作本身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如果缺乏專業負責人的管理,則很難長久有序地開展下去。為此,在開展校企合作前,企業、高校與政府應該共同商討,友好溝通,創建一個專門的校企合作指導部門,指定專業人員負責整個校企合作事宜。同時及早制定相關的校企合作制度,在充分保障大學生合法權益的基礎上,不斷明確具體合作內容,嚴格規定好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與高校的權利及責任[3]。
總之,當前大學生就業創業現狀不理想,而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增強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這就需要相關部門與人員通過采取轉變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充分保障合作企業利益,安排專人負責校企合作工作等創新策略,有效推動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大學生就業創業實踐。以此緩解大學生自身就業壓力,為企業輸送大量優秀人才,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