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宣均
(華東交通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
創新創業能力是當前大學生必備素養之一,高校教師要基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構建完善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利用激勵機制鼓勵學生自主創業、積極創新,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并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創業能力的全面發展,在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基礎上,成為更加優秀的人才。
雙創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自從《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出臺后,我國各地區,出現各種形式的創業基地、眾創空間,這些都得到了國家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然而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多數還是保持在課堂教學當中,大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也是以理論探究和試驗模擬為主,能夠真正做到產學研一體化成功孵化的創新創業項目幾乎沒有。教育部專門指出“各地各高校要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要求高校要重新設置創新創業的課程內容,面對學生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必修課和選修課,將其納入學分管理。這個背景下,高校結合本身的課程設置,開設創新創業課程,全方面多角度來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1]。
基于雙創背景下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能夠更加凸顯大學生在創業中的地位和價值,可以最大限度發揮出大學生的潛能,為社會輸送更多優秀的創業型人才。
高校應該針對創新創業教育,成立專門的職能管理部門,負責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和研究工作,這個部門可以由教學部門和就業指導部門聯合成立,全面落實創新創業教育,構建高校人才培養體系。高校還應該借助創新創業管理部門,來設置專門的創業基金,充分借助社會的力量,輻射高校、企業、政府、社會等多方的資源,確保高校創新創業項目資源能夠正常運行,有足夠的外部保障。健全創新創業激勵機制,有效激勵創新創業師資隊伍,針對有意向進行創新創業工作的專職教師,給予一定的支持,可以給其減少一些專業課程工作量,將其創新創業的內容作為工作量考核內容,鼓勵并且為教師提供一些創新創業的平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針對學生可以設置創新創業實踐學分,將其納入學生個人考核的項目當中,完善科學的創新創業績效績效評價體系,其中包括多元化創新創業實踐內容,可以設置一系列創新創業項目評價體系,推動創新創業項目的進行,讓大學生得到一些風投結構的認可和信任[2]。
開展創業實踐教育必須要結合學生實際,首先要重視結合線上平臺,科學的建立體驗式創業實踐體系,在設計過程,要豐富創業實踐環節,增加相關的實踐活動內容,從而吸引學生參與線上體驗,以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能力。高校應該建立創業實踐基金,通過教育平臺的完善,加強學生管理,以幫助學生開展創新創業體驗活動,在創新創業過,可以為學生申請專利,并將項目成果進行轉化,同時在平臺中開設跳蚤市場,讓學生進行創業模擬,進一步激發學生創業熱情。為了科學的建立完善的體驗式教育體系,要結合學生實際,有針對地對優化教育平臺,從而鼓勵學生積極開展創業項目研究,進一步幫助學生積累更多實踐經驗,以為學生日后發展奠定基礎。
首先,線上教育平臺要具備完善的課程體系,高效要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不斷建設創新創業精品課程,在此基礎上,將課程有效的引入到網絡平臺,從而實現教學與互聯網的有效融合。通過運用精品視頻公開課或慕課等形式,有效地實現創新創業教學內容的共享,進一步構建更加完善的優勢教育資源資料庫,通過建好的創新創業基礎平臺,與教學管理平臺與信息服務交流平臺進行融合,以更好地保證線上教育效率。在實踐教學過程,可以借助互聯網優勢,深入開展討論教學、參與式教學。進一步加強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以幫助學生加強綜合能力。其次,創新創業教學平臺的完善過程需要實現資源的有效共享,這樣能夠保證個性化創新創業模式的構建。學生可以利用該平臺,開展遠程學習,在此過程,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喜歡的創新創業教育內容,其不僅節省了教學時間,也保證了教學效率。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加強創新創業能力[2]。
通過運用結合教育資源,構建線上教育模式,在線上高校針對大學生進行創新訓練項目、創業訓練項目和創業實踐項目的訓練,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商業計劃書的撰寫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對創業項目進行商業路演,使得項目被發現,高校可以孵化出一批成熟的創業項目。線上模式運用過程,高校對本校學生的孵化項目應該全程跟蹤輔導,包括整個項目的前期準備、投入市場、后期跟蹤等,使得大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做成做實,從而提高學生日后實踐水平,以為市場創造出一些效益。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以及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階段,高校人才培養要以此作為大背景,重視學生創新能力與創業能力培養。將“雙創”作為背景,構建更加完整的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多創新創業實踐的機會,使學生能夠更加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為國家建設以及社會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