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守彬
(蘭陵縣農業農村局農業綜合執法大隊,山東 蘭陵 277700)
在天氣炎熱的夏季,中暑是蛋雞養殖過程中常見的疾病之一,如果蛋雞出現中暑現象,會對其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造成蛋雞的產蛋量減少,導致養殖經濟效益降低。因此,為了有效的降低夏季中暑對蛋雞養殖經濟效益的影響,養殖戶必須了解夏季蛋雞中暑的臨床癥狀,掌握正確的診斷方法,對中暑蛋雞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保證蛋雞健康,提高蛋雞養殖經濟效益。
在雞的生長過程中,具有生長速度快、繁殖能力強的特點,新陳代謝速度較快,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體溫較高。雞的標準體溫為41.5℃,而其他家禽與家畜的標準體溫一般不會超過40℃。第二,心率高、血液循環速度快。雞的平均心率超過300次/min,而其他家禽與家畜的平均心率則在80次/min以下。與此同時,雞的血液循環速度較快,遠高于其他家禽與家畜的血液循環速度。第三,呼吸頻率高。一般情況下,雞的呼吸頻率為30次~50次/min。由于雞屬于恒溫動物,但其沒有汗腺,其身體的主要散熱方式為輻射、傳導、對流以及蒸發等方式。然而,雞的皮下脂肪以及全身的羽毛構成了一層不流動的空氣層,將整個身體包裹住,如果環境溫度超過16.6℃,以上三中散熱方式均會受到一定的限制,需要通過呼吸來排除體內的水蒸氣,散發出多余的熱量,對體溫進行調節。[1]在溫度進一步提高后,會出現更加明顯的呼吸散熱的情況,一旦環境溫度高于30℃,產熱量明顯高于散熱量,造成雞的體溫調節系統無法正常工作,進而造成體溫不斷上升,出現中暑現象。
在蛋雞養殖過程中,造成蛋雞中暑的主要因素包括氣溫升高、濕度較大、雞舍通風條件不好等,與此同時,雞群過于擁擠,飲水供應量不足等方面的因素,都會造成雞身體的產熱量高于散熱量,造成雞的體溫迅速升高,出現中暑現象,引發中樞神經紊亂。
在蛋雞中暑的初期,會出現呼吸急促的現象,病雞張口喘氣,翅膀向兩側張開,口中會出現喘息聲。與此同時,病雞的冠肉髯會充血,呈鮮紅色,隨著病情的發展,顏色會變為紫紅色,體溫不斷升高,其中趾骨的溫度更高,用手觸摸有發燙的還感覺。此外,病雞會出現食欲不振的現象,嚴重的會食欲廢絕,而飲水量則有所增加,如果病情嚴重,病雞將不能站立,并出現昏睡的現象,嚴重時會造成病雞在下午或上半夜死亡,病雞死亡后,其泄殖腔會出現外翻現象,表面呈暗紅色。
對因中暑而死亡的病雞進行查看,可以發現,剛死亡時其皮膚以及深部體溫很高,達到燙手的感覺。對尸體進行剖檢,可以發現其肌肉蒼白、柔軟,與煮后的肉相似。血液為紫黑色,會出現凝固不良的現象。腹腔與胸腔的漿膜會充血,并且會有血液滲出。一些尸體的胸腔漿膜會與心臟粘合,胸腔漿膜與心包膜會大量出血。肺部會嚴重充血,并出現瘀血現象。肝臟腫大,表面為土黃色。腹腔內的脂肪會出現斑點狀出血的現象,腸管松弛,彈性降低,腸粘膜會出現脫落現象。如果出現以上現象,根據臨床珍重與病理變化,可以確診為中暑。
在對蛋雞中暑進行實驗室診斷,需要無菌取肝、脾抹片,對其進行染色、鏡檢,如未發現細菌,接種瓊脂培養基未見細菌生長,可以確診。
為了預防蛋雞中暑,需要降低雞舍溫度,改善通風條件。一般情況下,可以在午后使用清水對雞舍與雞群進行噴灑降溫,同時打開門窗,保證雞舍良好的通風條件,有條件時可以安裝通風設備。對于簡易的雞舍,需要盡量避免陽光直射,保證溫度適宜。
夏季天氣炎熱,需要保證充足的飲水供應,并在飲水中添加適量的水溶性維生素,有效的控制雞體溫,使其保持在合理的范圍內,促進其產蛋量的提升,避免出現破蛋現象。與此同時,還可以在飲水中適當的加入防暑藥物,避免出現中暑現象。
為了有效的預防蛋雞中暑,需要做好以下飼養管理工作:第一,降低飼養密度。在夏季到來前,需要采取疏群措施,降低飼養密度,促進體熱的散發。第二,對飼料中的脂肪酸比例進行調整,添加適量的貝殼粉和食鹽,避免在高溫時段喂食,白天增加喂食多汁飼料。第三,定期對雞舍進行清潔與消毒,減少養殖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對于中暑的預防,可以使用補虛類天然中草藥,有效的提升雞的抵抗力,這類中草藥包括黃苓、柴胡、地龍、朱砂、人參、海藻以及干草等。與此同時,使用碘、硒等微量元素能夠有效的提升雞的免疫力,也可以使用抗生素來預防蛋雞中暑。一旦出現中暑的蛋雞,需要將其轉移至陰涼通風處,或將其浸入冷水中一段時間,有效的降低其體溫,使其逐漸恢復正常。
在蛋雞養殖過程中,夏季天氣炎熱,會出現蛋雞中暑的現象,嚴重影響蛋雞的生長發育與產蛋量,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為了避免蛋雞中暑的發生,我們必須根據造成蛋雞中暑的因素采取針對性的防治策略,降低夏季蛋雞中暑的概率,保證蛋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