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蔚縣下宮村鄉中心學校,河北 張家口 075700)
隨著時間的推移,學校體育已全面向素質教育轉化。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現階段基礎教育發展和改革的總趨勢,因此,學校要不斷重視和加強體育的教育教學改革。
體育教師是體育活動的組織者,對學生的發展起主導作用。素質教育對學校體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對體育教師的要求,無論是體育教育觀念的更新,還是體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都取決于教師的素質。所以,作為體育教師,首先要樹立高度的事業心、責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學思想,從適應社會需要,培養人才的素質出發,樹立以育人為目標的現代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樹立學校體育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觀點。第三,體育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和多處技能。為此,教師除對所任學科知識的融匯貫通之外,還要對相關學科有一定的造詣。同時還要具備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課堂應變能力等。這樣,教師在執行體育教學任務時就會得心應手,提高教學效果。
體育具有特殊的精神作用,它能把人們團結在一起,它能使人積極向上勇于創新,它能促使個性、獨特氣質的形成。所以學校體育教育不僅是強體魄、長知識、增技能,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讓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得到培養和發展。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關鍵是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體育自身的優勢,大膽創新,有的放矢地使德育工作貫穿于學校體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只有不斷的探尋滲透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德育滲透的力度,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學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實踐證明,通過體育教學可以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思想、理論與觀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和人民,遵守紀律、團結奮進的集體主義精神,尊重他人,誠實、公正、謙虛、禮貌的高尚品質;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創造性、自信心和拼搏進取精神及頑強的意志品質;還可以培養學生豁達開朗的性格和不服輸等良好的心理素質。小學體育教學應以“育人”的目標出發,堅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備課,將“思想品德”的內容寓于整個體育教學之中,提高學生自身心理素質,養成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好習慣,培養獨立的從事科學體育鍛煉的能力,為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指出,“運動興趣和習慣是促成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堅持鍛煉的前提。無論是教學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方法的更新,都應十分關注學生的運動興趣,才能使學生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因此,在體育教學中,重視學生的運動興趣是實現體育健康課程目標和價值的有效保證。不難看出,課標中把運動興趣作用提高到很高的地位。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當學生對學習內容和練習感興趣的時候,就會認真聽講,仔細觀看教師的示范動作,練習的時候就會積極參與,一絲不茍,刻苦完成,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當學生對學習內容和練習不感興趣的時候,就會心不在焉,馬馬虎虎,被動應付,從而影響動作完成的質量,結果事倍功半。
體育運動興趣是指人們力求積極認識和優先從事體育活動的傾向。運動興趣不是先天就存在的,而是后天在社會活動和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學生已有的體育運動興趣比較有限,并且不太穩定,大多尚未形成興趣中心。但學生已有的體育運動興趣可以改變和發展,新的體育運動興趣可以通過教師教學上的引導去培養、發展、鞏固的。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加強體育基本知識教學,開闊學生視野,教會學生運用知識技能的方法及科學的健身方法,增強學生自我鍛煉的能力。
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基礎。兒童時期、青少年時期愛玩是他們的天性,正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全面鍛煉身體,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掌握體育的知識、技術,形成技能,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培養體育意識的重要時期,是人們奠定終身體育基礎的關鍵時期。所以,我們要切實加強學校體育,讓每一個孩子都終身受益。而實現學校體育目標的組織形式有體育課和體育課外活動,在這兩者之間,體育課外活動是幫助學生實現健康的主要途徑,體育課是幫助學生實現健康的手段。只有學生能夠充分利用體育課學到的知識技能,培養自身的體育項目的興趣愛好和熱愛,持之以恒,科學地堅持體育課外活動,才是健康的源泉。同時,體育課外活動,其組織方式靈活.分散,內容豐富多樣,有利于針對不同的群體,有利于根據個體的差異情況,有利于按照學生的興趣,達到自覺鍛煉的最佳方式,它是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的重要措施和實現學校體育目標的重要途徑,更是培養一個人終身體育觀念與意識的最佳選擇。
所以,要實現終身體育目的,必須在學校教育期間,加強體育課外活動,讓孩子們每天能自覺地參與體育活動,養成終身鍛煉與學習的習慣,并且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