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靜
(邢臺市南和區郝橋鎮南郝小學,河北 邢臺 054400)
習慣是人們長期養成的不易改變的語言思維、行為方式,習慣一經形成就具有穩定性,成為一種自動化行為,不需意志努力就達到習慣成自然的程度。作為教師,要把培養良好的習慣當作育人成功的核心。因此,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尤其是培養低年級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從某種意義上說,比獲得多少知識更重要,會使學生終身受益。針對這個問題,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對于小學生來說,簡單的說教對他們是不起作用的,或者說收效甚微,過一段時間又反復了。我們可以利用班會、展會和品德課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開展講故事、讓孩子分析案例等方式,使他們切身感受到習慣的重要性,并把這一點貫穿于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有健全的規范作保障。但值得注意的是,班級規范最好讓學生參與討論制定,制定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自己制定的規章制度,他們就會自覺遵守,認真執行,可以根據班級情況來制定行為規范。另外,良好班風的形成,必須有優秀的班委會來協助管理。因此,班干部的產生也非常重要。
首先是教師的示范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根據小學生接受力強的特點,要經常給他們講名人的故事,使他們自覺克服不良的行為。教師要做好示范,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須先做到。在平時的教學中,以莊重大方、和藹可親的儀表,彬彬有禮的語言給學生做出示范。其次是學生的示范作用。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那種榜樣作用可以說是我們不可想象的。小學生具有上進心,都不甘示弱,別人能做,他覺得自己也能做,可以利用這點,積極發揮作用。充分利用學生中的典型事例,給學生樹立榜樣,用榜樣的力量感召他們。教師要在小學生中找出行為表現較好的,在全班樹立為榜樣,使其他學生自覺地向其學習。再次是要培養學生的興趣,根據興趣因人而異,對癥下藥。人們也常說,學生身上有著教師和家長的影子,教師舉手投足間都體現著對學生的教育。
習慣的培養有很多種方法,但有一條,一個行為的出現定要訓練一段時間,這樣的訓練不是天天練正步走,而是要對其進行分析、評估、引導、訓練,而且要有階段性目標,這是不可缺少的。如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就可以從平時培養學生按計劃學習的習慣做起,培養學生專時專用,講求效益的習慣,培養學生獨立鉆研、務求甚解的習慣,培養學生善于請教的習慣和查閱工具書的習慣等等。教師可聯系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培養,持之以恒,一定會有所成效的。
矯正不良品德與行為習慣,培養良好的品德與行為習慣,都需要鍛煉和培養意志。教師在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的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讓孩子進行自我教育,幫助學生學會自我檢查、自我評價、自我督促、自我控制。例如引導學生通過寫日記或周記,記名言、格言、警句鞭策自己,促進意志的鍛煉,從而養成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
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并不是教師一個人的事,社會、學校、家庭也是學生生存、學習成長的環境。學校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有明確的教育目的,在學生的教育中起著主導作用。家庭是兒童教育的第一課堂,同時也具有先入性、基礎性。家庭教育與兒童的成長同步。因此,家庭教育更有持續性與穩定性。另外,家庭教育以言傳身教、情境影響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潛移默化的優勢,在兒童的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社會則是通過新聞傳媒、社會風尚、意識形態、人際交往等各種形式,對青少年的行為實施有著多渠道、多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影響,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起著全面的影響作用。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學校、社會、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緊密配合。教師要起到紐帶作用,做好家訪工作,適時地進行調解反饋,爭取達到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的一致性。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總之,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學生長期努力,需要教師不斷地督促引導。作為教師,我們要能夠用遠大的目光、寬容的態度、科學的方法來培養每一個學生。我們堅信,只要付出辛勤的勞動,即使不會建成摩天大廈,那也定會是幢幢高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