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賀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南留中學,河北 保定 072550)
在數學教學中創新教育已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重點,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已引起廣大數學教師的高度重視。眾所周知,新課標的核心就是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個性,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那么,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呢?筆者結合教學實際,談談點滴做法。
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許多發明往往是從好奇開始的,好奇心會使人產生追根究底的強烈欲望,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奧妙,因此,要保護好學生的好奇的欲望,引導他們善于觀察事物的征象,發現其中的特別之處,使他們能敢于提出多種新奇的數學疑問,開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人的思維往往是從產生疑問開始的,創新也是從疑問開始的,把學生引入問題情境中,激發起學生產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引起學生的求知欲,為創新做好心理鋪墊。使學生產生疑問的方法很多,可以從正面、反面、側面等不同視角產生疑問。例如,學習平面圖形的面積時,學習了“梯形面積”后,有的學生觀察梯形的面積S=(a+b)h÷2,三角形的面積S=ah÷2,提出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能否也用“上、下底之和與高的乘積的一半”來求。這時,教師就要和學生一起來嘗試一下、共同驗證這個學生的想法確實是正確的.這個學生從側面產生的疑問,其實就是一種新的幾何定理“任何規則的平面圖形的面積,都等于上、下兩底之和與高的乘積的一半”.這個過程就是一種創新的過程。
如學生在學習、理解知識的過程中,經常會習慣于某種思維方式,就會產生心理定式。它會嚴重地束縛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只有突破這個定勢,才會使學生思維活躍,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能力。
學生在解答:若-4≤a≤0,化簡|a+4|+|a-4|時,先引導學生想一想絕對值概念的原型,即|a|的情況是怎樣的,問學生你得到了什么啟示?生:要化簡|a+4|+|a-4|,就要討論“a+4”與“a-4”的正負,問題很容易就解決了。在這個基礎上,再給出題型:化簡|x+6|+|2x-5|,讓學生自己試著解答或引導學生思考前面的題型的解答,而通過類比發現它們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從相同地方入手,結合本題特點,從而找到“0”點,應該分類解決。巧妙地運用了原型啟發,誘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學習解二元一次方程組時,教師可設計如下:
解方程組x+y=60,
y=4x。
師:同學們,我們可以將這個方程組所反映的數量之間的關系變成如下的問題:“設甲,乙兩數的和是60,甲數是乙數的4 倍。求甲,乙兩數各是多少。”這是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舊知識完全能夠解決的。教師指導學生,解:設乙數為x,則甲數為4x。由題意得x+4x=60 ①,解得乙數x=12,甲數4x=48。師:我們再想:若設乙數為x,甲數為y,則不難列出y=4x,②
x+y=60.③
師:這個方程怎么解呢?引導學生將它與一元一次方程①進行比較,就會發現,把②代人③消去y,就成①。由此,學生自然地產生了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基本思想,順利地實現了從一元一次方程到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學習遷移。使他們的認知結構在原有的認知圖式里產生了質變,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
對數學知識的探索,能使認知發生遷移,這樣每個學生的認知結構都會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得到繼續發展,繼續再建,要培養學生的初步創新能力,就要幫助學生在這個關鍵環節使他們的認知結構重組,認知體系完善,使知識的遷移結構化、概括化、自動化,促使學生的思維發生質變,從而發展學生初步的創新能力。
數學學習中,學生的探究和創新能力是數學的生命線.探究式教學模式也是新課改所要求的課堂教學的一個主要教學模式。它要求教師再也不能把學生當作裝知識的“容器”,而要變成使學生積極動腦,動手,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感受和體會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學生不斷探究體驗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能力就會得到自然的發展。這個學生探究創新學習的過程,是通過知識和活動,將知識活化為學習能力并轉化為創新能力的過程。皮亞杰的名言“智慧自動作發端,活動是連接主客體的橋梁”。學生智力的形成和提高常常在外部動作技能的基礎上發生、發展,它是一個由外部的物質活動向內部的認知心理活動轉化的過程。
新課標對于“概率”要求實現如下課程目標:讓學生了解隨機現象與概率的意義,加強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增加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數據的收集、分析、整理與描述的教學活動中,在體會概率的同時,感受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情感和認知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沒有純認知的情感,也沒有純情感的認知。快樂、溫和、寬松的學習環境與心理情緒對學習和創新思維具有強化的功能。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對學生的成功進行激勵。來創設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敢于發表意見;能按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參與數學活動,與教師、學生樂于溝通各種信息。其次要使學生經常體驗成功感。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是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因此,數學教學中,多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強化他們的創新意識。
例如:教師在講授“頻率與概率”一課時,可先創設一個問題情境:足球比賽開始前,主裁判都會利用擲硬幣的方法,讓雙方隊員選擇場地和進攻方向,你認為合理嗎?然后,我對全班進行分組,每組5~6 人.提出要求:各組拋擲一枚均勻硬幣,至少100 次,記錄擲出正面和反面向上的次數,統計好試驗結果,做好計算。隨后,教室里硬幣落地的聲音及同學們的歡笑聲,交織在一起.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在這種寬松氛圍下大家的參與是積極的,思維也是活躍的,使問題很容易得到了解決。使他們的創新思維得到了發展。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多方面的,既需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又需要在課堂上運用多種方法,還需要老師大膽放手,給學生創造實踐機會,只有這樣才能切實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達到既定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