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艷靜
(豐城市劍聲小學,江西 豐城 331100)
《語文課程標準》提及:“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1]。”在小學語文中,閱讀教學極為重要,其教學質量關系到學生采集、分析信息的能力,關系到學生邏輯思維及理解能力的培養,教師必須予以重視,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觀念與習慣,提升其閱讀能力,并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以便學生能夠更全面更深層次地獲取信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的特點,鼓勵自主閱讀、自主表達,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為目標,進行教學設計,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受到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等因素的影響,培養學生探究能力這一行為并未得到貫徹落實,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以下狀況:
(一)閱讀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并沒有將培養學生探究能力落實在課堂上,探究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沒有獲得應有的感悟。
(二)教師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深度不夠,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閱讀課文后,只是掌握了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起因、經過、結果,了解了人物的外貌、性格、興趣愛好等,沒有進一步展開探索,深入了解事件內涵及人物情感[2]。
(一)合理發問,培養學生探究興趣
小學學生本身自我約束能力較弱,活潑好動,而閱讀又是一件相對沉悶、單調的事情,學生常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進而會影響到閱讀教學的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類面對感興趣的事物,大腦會處于興奮狀態,對于事件的記憶時間延長。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應該充分借助于學生的好奇心,合理發問,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去思考,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從文章中發掘出一些有趣的知識點,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閱讀,去思考。例如:在學習到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去年的樹》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大家知道,我們的課桌、書本是什么做的,從哪里來的呢?”大部分學生能一下給出“課桌是樹木做成的,來自森林中”的答案,但對于書本的制作,不甚了解,教師可以告訴學生,書本的紙張大部分也是由樹木制成的,二者可謂是同根同源。在這樣的情境下,讓學生去閱讀課文,思考一棵樹,會變成什么,最終會去往哪里,學生的注意力能夠更加集中,主動去課文中尋找答案。
(二)大膽想象,激發學生探究熱情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閱讀和思考是相互伴生的,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邊閱讀,邊思考,張開想象的翅膀,沉浸到文章描述的世界中,思考自己作為文中的人物,經歷文中發生的事情,會產生怎樣的感悟,這樣能夠有效提升探究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例如:在講解《晏子使楚》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提出假設:“如果你是晏子,出使楚國,遇到楚王的三次刁難,你會怎么處理呢?”其一,“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于大門之側而延晏子”,其二,“齊無人耶?使子為使“,其三,“吏二縛一人詣王,縛者曷為齊人也,坐盜”。讓學生想象自己在當時的情境中,會作何應對,再閱讀課文,對比自己與晏子的回答,讓學生體會到晏子的聰明機智、巧言善辯,學習晏子高超的語言表達技巧。
(三)敢于質疑,開闊學生探究思維
不同的人,對于同一篇文章,由于個人經歷、性格、情感細膩程度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感悟和理解。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勇敢表達自己的看法,敢于質疑,而不是隨波逐流,害怕不一樣的看法會引起他人的反駁,用自己思考探究的論據,去說服別人。例如:在講解到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灰雀》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那只胸脯深紅的灰雀,去哪兒了呢?”有學生認為,那只灰雀去別的地方玩耍了,而有的學生反駁認為,那只灰雀被小男孩抓走了,教師可以讓學生陳述自己的理由,進一步閱讀,去感受小男孩內心的變化,感悟列寧同志對于小男孩自尊心的保護,以及小男孩知錯就改的品質。再例如:講解到《七顆鉆石》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去探究討論水罐發生了幾次變化,每次的變化情況分別是什么,學生在自主探究討論的過程中,大膽回答,交流意見,在思維和想法的碰撞中,很快得到了準確的答案,其探究能力進一步提升。
綜上所述,在小學教育階段,語文屬于啟蒙型語言教育學科,其教學質量關系到今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拿閱讀教學來說,其教學成果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書面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文章中的字詞句,學習掌握其中的表達手法、修辭手法,更多地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探究能力,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探索,深層次思考文章內容,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