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誠誠 鄧明華 張勉 曹義志
(湖北師范大學,湖北 黃石 435000)
十年前乃至十幾年前,國學在我國風靡一時,一時間各大媒體瘋狂宣傳國學,當時人們也熱衷于此,似乎不學點國學就跟不上時代,之后沒過幾年這種潮流就冷下來了,直至現在幾乎都沒人提起了。不僅僅是“國學熱”,還有“歷史熱”“成功學熱”等,怎么過了十幾年這些都漸漸在國民眼前消失不見了呢?根據調查了解,約有65%的學校是將國學教育課單純地變成語文課的拓展,單純要求學生背誦文章卻未給學生加以解釋,這無疑會讓學生對國學經典失去興趣,甚至讓他們感到枯燥乏味,所以這種教育模式必然存在不足。要想提高國民對國學文化的興趣就始終離不開互聯網平臺的支持,新型的國學教育模式既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開發有關國學的文化性專用App,又可以構建網絡、課堂和師生三位一體的國學教育數字化平臺。文化性專用App 的功能可以更加全面化來滿足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的需求,還可以利用國學教育數字化平臺對社會不同行業領域的人提供線上學習,做到人人都能品國學之美,人人都能傳播國學文化的理念。
這類措施必然能有利于激發國民對學習國學文化的興趣。跟傳統的教育模式對比,這種教育模式更加具有自由化、科學化、系統化的特點??偠灾瑖鴮W的內涵是豐富的,可是任何學問都需要與時俱進,如何提高趣味性,需要的是創新,需要的是改變。在將來的國學教育中,國學教育模式必然離不開互聯網平臺。
在如今的國學文化傳播的體系里,不斷有國人對國學教育的意義產生質疑,國學文化教育也逐漸流于形式,再加上“偽國學”的出現,國人不斷覺得學習國學文化弊大于利,導致國學文化的傳播發展一直舉步維艱,所以要想國學的地位得到提高。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國學文化得到廣泛傳播。而傳播國學文化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國人認識到國學經典的重要性,要讓國人明白學習和傳承國學文化對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次,在數字信息化的時代里,學校乃至社會都應該借助互聯網平臺激發國民對國學文化秉以學習、傳承和傳播的態度,利用對文化性專用App 的推廣來弘揚時代主旋律,提高國民的國學素養。要想實現這兩點目標,社會和學校首先要做的是鼓勵青少年兒童使用國學文化傳播App 進行線上學習,通過青少年的學習更好的將國學文化傳播App推廣給更多的國民,最后讓整個社會都能將國學文化重視起來,國學的地位也就自然地提高了。
如今的社會講究的是經濟利益,大多數人們只注重效率、利益的價值觀,而不認可修身、體悟的國學,更理解不了國學的內涵和其中所蘊含的意義。傳統的國學教育主要在中小學開展,沒有辦法普及到社會各個層面中。國學是歷史中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能讓國民逐漸鑄造完善的品格和高尚的修養,并不斷樹立一種“仁者愛人”的胸懷。它需要每一位國民悉心保護和傳播,社會中頻頻發生的一系列道德扭曲事件也正是社會沒有重視道德建設的反映。所以社會中既不能缺少科學文化教育,也不能缺少國學教育,總之,社會以及政府在修身層面上層層展開的國學教育對和諧社會的構建有重大意義。
國學文化傳承與傳播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內達到實質的效果,又由于提高國人的國學文化傳承與傳播能力也要考慮到教育方法、教育時間、受教育者的個體差異等多方面因素,所以新體系的教育工作要有針對性、靈活性和創新性地開展,國學文化傳播也不僅僅利用線上App 和借助其他教育數字化平臺的宣傳和教育,更應該要利用線下教育的高互動性進行教學,不可以繼續讓國學教育流于形式。例如學校定期舉辦國學講座,政府開展國學文化教育展,只有這樣才能讓國學文化更好地利用互聯網平臺不斷發展壯大起來,讓國人對國學經典的理解不再僅僅停留在唐詩宋詞上了。
國學講究的是“經世致用”,但是在當下的這個時代“經世致用”很難被體現出來,科學文化是術的層面,而中國傳統文化是道德層面。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國學已經失去了它的大雅之堂,要是繼續主要依靠傳統的書本典籍傳播國學而不加強利用互聯網平臺來傳播國學,國學文化就真將徹底淪落。國學文化和科學技術兩個都同等重要,國學經典應該更多的進行普及教育,國家未來必須在中小學全面推動傳統國學文化教育,基于互聯網技術和移動應用技術的國學教育新模式,必將成為未來數字原住民們學習國學文化的主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