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征
(遵義市五十七中,貴州 遵義 563000)
綜合實踐活動是當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教師通過在課堂上或者課下開展與學習內容相關的生活實踐活動,能讓學生近距離感受知識與生活的聯系,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從而獲得自主學習的能力。并且,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不斷反思的能力與社會實踐能力,讓學生會實踐、會學習,逐步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去,做到學以致用。自主學習不僅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引導至關重要,如何對初中學生的課程進行實踐活動的安排與規劃是教師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
首先,家庭環境的影響。家庭對學生的成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的家長作為家庭的主要成員,他們的處世方式、思維觀念直接影響著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家長的教育觀也發生了變化,家長對孩子的期待不再僅限于文化知識的培養,對其他能力的培養也有了更多的期待。但是還有不少家長仍然考試分數至上,過分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其次,初中生不能有效運用自主學習策略。教師長期注重書本知識的教學,重視培養學生的認知策略,導致學生缺乏資源管理策略和元認知策略,部分學生對工具產生依賴,運用自主學習策略的能力不理想。再次,初中生自主學習的內部動機不足。良好的學習動機會有效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調查發現,不少學生缺乏學習動機,認識不到學習的作用,導致學習效果無法得到強化,學習行為無法得到有效調整和改善。最后,初中生對自身自主學習的評價不全面。初中生的自我評價認知水平較低,不能及時發現自主學習的優點和缺點。同時應試教育背景下,自主學習的評價大部分是基于學生的考試成績的,導致初中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缺乏全面的認知。
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科學地進行分組。這要求教師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其性格或者其他方面的優勢與劣勢。在分組時,要注意以下三點內容。首先,要盡量讓組內成員優勢互補,從而可以讓學生互相幫助、互相提升。其次,教師在分組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性格,讓學生在合作過程中都能活躍起來、交流起來,不能一整個小組的學生都是性格內向的,否則學習熱情是很難調動起來的。最后,教師在分組時,要盡量保持每組的水平都相對平衡。這樣,在分配學習任務或者組織小組比賽的時候,不會出現實力懸殊的問題。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如在教育過程中,對于學生發生的錯誤,學生是可以自己解決的。教師可以讓學生結成小組,經過討論糾正自己的錯誤,這要比教師親自講解的效果好得多。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小組合作的條件,幫助學生創造積極向上的小組學習氛圍。應讓每個學生都參與組內的討論,對組內成員進行明確的分工,使學生能及時表達自己的觀點,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參與度,提高小組學習的效率。還應幫助學生進行優勢互補,讓性格差別大的學生相互配合,使每個學生都可以展現自己的優勢,互相帶動,相互學習,合作共贏。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如在課堂問題的討論中,有的學生會依靠組內其他成員,照搬其他人的思考結果,自己卻沒能參與進本次的討論中來。這樣一來,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便大大下降。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著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鼓勵學生思考,以免合作學習的效果不盡如人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還應注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愛迪生之所以成為一名偉大的發明家,與他少年時期的創新意識是分不開的。在課堂上,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可以從解決問題的方法入手。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任何一道題目的解決方法也絕非一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布置題目,讓學生自己思考解決的辦法,相信最終會找出很多解決方式。除了創新,實踐也非常重要。也可以采用社會實踐,增加學生的經歷;對于學習活動,可以讓學生進實驗室,親自動手,將課堂知識應用于實驗中。
實踐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引領者與協作者的角色,要讓全體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都能有所收獲,并強化學生之間的團結與友誼,使學生感受到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并對此感興趣。另外,在實踐活動結束后,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總結,對實踐活動中的一些細節進行評價。可通過學生自主評價、學生相互評價以及教師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實踐學習做相對客觀的總結,讓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了解身邊的同學,同時提升自己的學習自信心,挖掘自身潛能。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在初中階段加強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涯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上文探討了在初中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具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