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超
(河南省孟州市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 孟州 454750)
養殖業已逐步從傳統的分散養殖向規模化專業化發展,但在投資養殖業的過程中,往往對養殖業風險和養殖環節病死畜禽的處理估計不足,沒有按最大處理能力設計病死動物處理設施建設,造成規模養殖病死動物無法處理。
農村養殖場(戶)主對動物疫病缺乏防控意識,再加上受鄉村條件限制,有關法律法規難以深入民心,從而普遍出現養殖戶法律意識欠缺這一現象。當有畜禽病死,多數養殖場(戶)主不以為然,一般自行將其尸體就地掩埋或丟棄,并不會首先上報至有關事業單位。只有出現畜禽大規模死亡時,養殖戶才會引起重視,繼而上報并借助政府部門處理該事件。就此可見,法律意識淡薄不僅給養殖戶帶來了經濟上的損失,也增加了動物衛生監督單位的工作難度。
因多數養殖場(戶)主未經過專業培訓,缺乏無害化掩埋操作經驗,所以在對病死畜禽尸體進行無害化掩埋時會出現掩埋不足、處理不徹底、選址不當等問題。
由于執法部門經費所限,宣傳不能全面持久,多數群眾對此項工作不了解不重視;其次執法機構人員不足,執法設備欠缺,而養殖又在鄉鎮,地勢偏僻,路途遙遠,數量較多,任務繁重,依目前的執法力量,養殖根本無法實現全程監督,而亂拋亂扔病死動物尸體,更因取證難度大,無法追根溯源,得不到嚴厲查處,從而對違法行為打擊不徹底,起不到震懾作用。
隨著交通的便利、牲畜交易、引種頻繁,導致動物疫病頻發,病死動物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而目前無害化處理的方式仍是深埋,深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編制少、人員缺是目前縣、鄉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存在的問題之一,而這些專技人員還要承擔區域內的動物防疫、檢疫、農畜產品安全等工作,加之又沒有專用的挖掘設備、運輸工具,這些都極大的影響了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工作的開展。
動物病死后首先接觸的是養殖人員,需要加強養殖人員對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的意識。首先是強化飼養者的主體責任,明確其負有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動物死亡報告和處理情況報告的義務;其次是加大宣傳力度,各級政府及職能部門應通過電視培訓、講座、發放宣傳手冊等方法宣傳病死動物的危害及無害化處理的法律法規,以此來提高養殖戶及屠宰企業對病死動物無害化的責任和法律意識。
首先,建立病死動物無害化收集體系,依托養殖場、村組(社區)、專業合作組織和鄉鎮畜牧獸醫站等建設病死畜禽收集網點、暫存設施,然后運往無害化處理場處理。其次,建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綜合考慮病死畜禽收集成本、設施建設成本和實際處理成本等因素,制定財政補助政策,確保無害化處理場所能夠實現正常運營。最后,建立病死動物無害化監管體系,切實加強基層監管力量,加強監管人員無害化處理技術培訓,提升監管人員素質和執法水平,保障監管工作經費。
應擴大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補助范圍,目前的病死動物無害化補償僅僅針對生豬,而實際中,病死動物有犬、貓、禽、仔畜雛禽等,且數量不低,但沒有任何補償標準,導致這些動物尸體無害化處理很難實現。其次應簡化無害化處理登記上報程序,目前許多地方鄉鎮機構改革,基層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撤并入街鎮,人員被分流,官方獸醫奇缺,故,可以由街鎮主管農業、經過培訓的工作人員監督貨主無害化處理,完成登記上報工作,甚至通過落實責任,由當地動物防疫員來完成無害化處理監督登記工作。通過擴大補助范圍、簡化上報程序等措施,提高養殖戶開展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的積極性,保證病死動物得到及時處理。
加強監管隊伍法律法規、業務技能等方面的培訓和工作作風建設,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專業化、職業化監管隊伍。要明確監管責任,監管人員要包場、包片、包村、包鄉鎮,對不暫存、上報隨意拋棄病死畜禽的要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同時對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確認、匯總、上報和補助經費發放等項工作進行全程監管,確保工作規范有序。
加強監管信息化建設,引導畜禽規模養殖場(區)、屠宰場、收集存貯點、無害化處理場等安裝視頻監控設備,對無害化處理過程進行錄像、存檔。建立健全病死畜禽申報送交、核實登記、定點收集、裝卸運輸、無害化處理補助發放各環節管理制度,確保病死畜禽全部無害化處理和財政資金安全。
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在保護環境、肉食品安全、保障畜牧業健康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政府部門應該不斷完善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機制,提高處理技術和方式,增強群眾的積極性,從而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和社會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