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雍喬 曲浩辰 王金龍
(大連工業大學,遼寧 大連 116034)
(一)自媒體成熟的傳播受眾環境
作為新興的媒體,它的傳播特點是即時性、多元性和交互性。由于移動技術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快速迭代,使得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媒體人,通過手機就可以隨時發表自己的作品,闡述自己的知識普及實踐見解;不同參與者對同一事件有不同看法,當他們發表了這些看法并進行討論,即可形成輿論影響力。
本次研究選取麥克小程序網頁作為抽樣調查平臺,本次調查共230 人參與,根據問卷數據顯示,在此次調查中 00 后占據調查人數的80%,從內容分區情況來看,大家對傳統文化的關注程度超過50%,大多數人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80% 來自網絡,高于書本、報刊、文獻等內容分區。而在花費時間了解傳統文化上1-2 小時的人占據大多數,在傳播方式上,抖音等自媒體平臺吸引了70% 大眾人群,由此可見,傳統文化結合自媒體平臺具有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傳統文化的傳播特性與自媒體傳播方式的契合。
傳統文化具有統一性與多樣性,其傳播特點更符合新媒體的傳播方式。首先,新媒體平臺由多種傳播媒介融合而成,這會極大拓展了傳統文化的傳播模式,加快了傳播速度和傳播范圍。在新媒體環境下,人們接收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樣化,途徑更加多元化,例如,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手段來來進行信息傳播。每種不同的媒介都針對了不同的用戶群體,同時也更加貼合每個受眾的需求。同時移動終端的廣泛與快速發展,人們可以從不同途徑、不同應用軟件中接收相關音頻、視頻、文字等多種信息,這大大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傳播途徑,同時也增加了其傳播范圍,使不同用戶在不同的情景下進行自由選擇。其次,傳統文化的傳播速度得到了提升。目前,新媒體平臺的數量日益增加,大量工作人員投身到新媒體平臺的建設中,人力、財力的不斷投入使得信息更新速度得到了大大提升。傳播的即時性也不斷吸引著受眾,滿足受眾對于傳統知識的熱情。
(一)文化傳播失語化
高速發展的自媒體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為文化傳播開拓新領域的同時,也造成了其結構失衡。我國自媒體在科技、所有權、發行、內容等方面處于發達國家媒體勢力的壓力下,面臨著文化語勢弱化的情況。中華文化有很高的知名度,但許多國家一直對中國存在著偏見和誤解,這對中國走向世界造成了極大的阻礙。一些自媒體為了博眼球、蹭流量,甚至開始應和那些偏頗的想象。這種對本民族文化認同感、核心價值觀傳遞初衷的背離,是造成中國文化失語的原因之一。
(二)中華文化吸引力弱
一直以來,我國的京劇、雜技、武術等都是作為有象征性的符號展示著中華文化的形象與風貌。然而,作為中華民族精神體現,傳統文化的精髓尚未得到充分研究。自媒體人由于個人自身的局限,有時難以抓住文化傳播的核心和重點,這對我們的文化凝聚力與形象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三)傳播渠道單一
許多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與輸出方面形式、手段單一。特別是近些年西方文化的不斷沖擊,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們的眼球,“老一輩”的東西很難被喜歡與關注,導致傳承人缺失,從而被時代遺忘和淘汰。
(一)文化內容質量的控制難度增大,網上出現的信息層出不窮,需要花大量的時間進行篩選。
(二)需要更多的傳統文化傳播內容。在以往的傳統文化傳播模式下,對于內容數量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但是新媒體的出現,基于人們不斷增大的閱讀需求,使得傳統文化傳播需要創造更多新穎的內容。
(三)新媒體不僅給傳統文化帶來了新的機遇,也使其他新興文化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伴隨著互聯網及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微博、QQ、微信、抖音等網絡自媒體平臺不斷涌現,這種新型媒體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可以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多元文化、改變社交生態。自媒體已經全方位多角度地滲透到世界的各個領域,在傳播中的交互性可以發揮很大的積極作用,但也會因為傳播內容缺少“把關人”篩選、主體自身弱勢等情況帶來很多問題。因此,加強官方對主流媒體把控、加強對傳播內容的挖掘精選,幫助其通過文化的傳播主體突破其局限、更好地對外傳播,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自媒體是普泛化、個性化、共享性和交互性的傳播新媒體。現今社會,由于多元化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傳播途徑的多樣化,歷史遺留的陳舊方法無法實現或推動傳統媒體向現代媒體的轉變和轉型。自媒體自誕生以來,就給全世界人民提供了一個平等、交流、互通有無、資源共享的全新平臺。用正確的心態對待傳統媒體向自媒體過渡,正確引導網絡媒體傳播正能量,形成積極向上的主流文化意識形態,是當下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與對接,實現有效過渡與銜接的可取途徑。強化文化傳播的內容和創新,是提高中國文化核心競爭力的前提條件,也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的核心。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之根本,是一個民族不斷持久向前發展的力量,我們只有不斷深入研究傳統文化,對文化內容和傳播渠道不斷進行創新,才能塑造中國在世界上穩固的文化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