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陽
(池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池州 247100)
績效考核是指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從工作結果和工作態度兩個方面,對工作人員的一定時期內的工作成果進行考核,分為定量和定性兩個方面。而績效管理是公司或企業設定目標,通過一定的溝通或激勵手段,推動個人、團隊以某種有利于目標完成的方式,推動目標實現的行為。因此績效考核必須有標準,否則就無從評價,考核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制定明確的、便于評估的考核標準。
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中小企業占到了全國企業總數的90%以上,對我國經濟增長起到了絕對的推動作用。雖然中小企業是我國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中小企業技術性不強、人員流動大、市場波動明顯,導致在市場競爭中一直處于劣勢,惡性循環下,導致企業生產經營能力越來越弱,因此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缺乏科學的人力資源戰略,在人力資源管理機構設置與人員配備專業化程度方面偏低,并且漠視人力資本的投入,缺乏長期有效的的薪酬與激勵機制。
(一)企業知名度小,員工流動性大。中小企業本身知名度就小,很多求職者抱著公司規模小發展人事關系簡單,發展機會多,容易受到重用等特點,如果沒有區別于大企業的特點,反而很多地方不盡如意,入職者大多會選擇離職的。
(二)職責不清,一人多崗。中小企業大部分屬于發展初期或者因為經營管理能力較差,所以一直發展不理想,常常會出現職責混亂不清,一件事情多人負責,一個人干多個崗位,甚至還經常幫老板干私人的事情。一人多崗問題嚴重,并且不能獲取相應報酬,員工離職率高。
(三)薪酬管理制度缺乏。大企業以高薪酬為特點,相對安全;小企業無法提供固定的高薪酬福利,只能支付較低的薪酬待遇。中小企業底薪低問題不大,但必須有高激勵的績效薪酬,讓員工可以多勞多得。傳統薪酬模式,員工收入增長幅度太慢,對有目標有追求的優秀員工來說,跳槽加薪更快;對平庸的員工來說,工資卻提高了,價值沒提升,只會增加企業成本,影響企業利潤。
(四)傳統績效考核制度不適應薪酬體系。目前很多中小企業考核機制簡單,一般采用實行評分或打分制,評分制或者打分制一般由人力管理人員或者公司管理層對員工進行打分考核,這種方式的主觀性明顯,長期下來難免會讓員工間產生不滿,因此作為單一模式很難持續。因此作為中小企業,如實行傳統的績效考核模式,費人費力效果卻不好。
對于企業而言,經營人才就是經營利潤、經營核心競爭力,但人才既是資本又可能是成本,經營人才的目標就是為了實現人才的增值,因為人才增值了才能帶動其他資源的資值,才能實現人才的資本。通過最大程度地挖掘人才的價值和潛能,最終實現企業效益的最大化。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問題中,關于績效考核問題是所有問題的核心也是難點,因此急需進行相關考核制度改革。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因才制宜,定制員工薪酬方案。中小企業無法給高薪固定薪酬,但可以做到高績效彈性薪酬,根據不同時期量身定制員工的薪酬方案,讓員工為自己做,而不是為企業打工。定量薪酬講求的是穩定,變量薪酬追求的是激勵。變量越大,彈性就越大,激勵性就越強。因此,從原來的固定薪酬中拿取不低于50%的部用于寬帶激勵設計,通常比例鎖定在60-70%。
(二)根據員工績效分配薪酬。員工創造的越多,獲得的回報就應該越高。多勞多得,才符合人性需求及市場規則。中小企業不要擔心員工的收入高了,而是要致力于一手提高員工的收入,另一手促進員工創造高價值、高績效。相比而言,員工收入高穩定性就強、對公司的認同度與歸屬感也會得到改善。
(三)企業和員工利益趨同。在傳統模式之下,員工與老板的利益通常是矛盾的。工資水平走高人力成本就會上升,而企業利潤就會下降。應當把員工工資看成資本,員工是來創造價值的,根據自己的貢獻獲得相應的收益。這樣的模式會逐步實現良性循環,最終實現員工收入越高,企業賺的越多。
(四)員工激勵短期化。激勵設計有兩種傾向,一是短期化,即月度;二是長期化,即三年以上。任何激勵設計都不能忽視短期化的趨勢。沒有努力的現在,何談美好的未來。所以,應當先做好月度激勵,再擴展到年度及長期。
(五)管理層向經營層轉變。企業管理的本質就是績效管理,績效管理的核心就是利潤管理,利潤管理的關鍵就是開源與節流,開源靠業績增長,節流靠系統依托,因此管理者必須導入績效管理系統,管理者向經營者轉變,形成經營者和管理者一起付出,為企業創造價值和增值。
綜上所述,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目標,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了實現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中小企業對人力資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問通過對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存在的四點問題進行分析,并就最重要的績效考核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針對性提出五點建議,對今后中小企業通過制定實施人力資源管理策略,不斷適應市場競爭具有一定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