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登
(中共長沙市岳麓區委黨校 湖南長沙 410013)
社區教育是現代社會發展水平達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社會發展廣大居民素質提升需求迸發的結果,社區教育的興起正在逐步完善人類社會的學習體系和學習理念。世界各國越來越看重發生在社區的學習,將國民素質整體提升的陣地有意識、有步驟的向社區教育轉移。相對于西方社會,我國社區教育起步晚,發展快,需要結合國情、整體深入研究的領域眾多。
社區(Community)一詞最早出現在西方工業化社會初期,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認為:“社區是一種由同質人口組成的具有價值觀念一致、關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富有人情味的社會群體。”社區教育(Community Education)一詞最早源于20世紀初杜威的“學校是社會的基礎”的思想。“社區教育”這個概念在國際上正式和廣泛運用是在二次大戰結束之后。
美國社區教育協會認為,“社區教育是一種教育哲學理念,它建立在社區學校的基礎之上,致力于為每一個社區成員(包括個人、學校、工商界、公眾和私人組織)創造機會,滿足每一個成員的多種需要。
在我國,社區教育內容涵蓋了職業培訓教育、補償教育、特殊教育、興趣休閑教育等等。傳授滿足自身發展和自身完善的普及性、實用性的知識。
20世紀90年代初期,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率先建立起以城市行政區劃為單位進行組織管理的社區教育體系,并在教學內容、師資配備和經費管理等方面展開實踐與研究。2009年教育部為了推動社區教育在全國范圍的全面實施,以創建“社區教育實驗區”為主要舉措,調動各地開展社區教育的積極性。目前全國通過評估驗收的“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城區超過百個,這些實驗區基本上都在借鑒上海“三級社區教育體系”。
我國城市社區教育的“三級”模式
在全國各社區教育實驗區內,以市為單位建立社區大學;以區為單位建立社區學院;以街道、鄉鎮為單位建立社區學校。部分實驗區以居民小區為單位建立社區教育教學點。社區教育體系的搭建基本比照行政管理區劃與級別設置管理機構。
社區大學及其職能:社區大學一般屬于市級教育局下屬單位,很多地區將社區大學設在市級廣播電視大學。社區大學承擔著全市社區教育工作的規劃和對下級單位的業務指導工作,并在市級層面作政策和經費爭取工作。
社區學院及其職能:全國各實驗區均建立以區為單位的社區學院。社區學院一般掛靠到區教育局某個科室或二級機構,也有的區安排教育局以外部門承擔社區教育工作。社區學院承擔著全區社區教育工作的組織實施工作,包括制定社區教育實施計劃,檢查各街道、鄉鎮落實社區教育工作情況,指導個社區學校開展社區教育工作。
社區學校及其職能:社區學校是社區教育組織的基本單位,一般由街道或鄉鎮負責組建,社區學校承擔著社區教育的具體實施工作。一些地方的社區學校還在其管理區域內的各社區建立教學點。社區學校是“三級”模式中組織具體教學的單位。
現行“三級”模式的主要問題分析
我國現行的“三級”管理模式搭建了社區教育管理基礎平臺,為短時間內迅速推動社區教育快速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我們應該也要看到“三級”模式的不足之處,以便今后不斷完善工作機制,更好發揮社區教育功能和作用。
政府主導過多,居民參與主動性不足:不同于北歐“學習圈”發源于基層民眾,我國的社區教育一開始就定位于政府強力引導,民眾廣泛參與。這一定位明確了政府在社區教育實施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教育特別是社區教育有一個更關鍵性的因素:就是教育效果取決于教育對象參與的意愿程度。我國當前社區教育現狀表現為:政府花錢費力做社區教育,但社區居民參與的積極性普遍偏低。社區居民內在的學習需求是其參與社區教育的動力源泉,在社區教育中不應過于強調“要他學”,更應當積極培育“他要學”的社會學習風尚。
社區教育機構布局止步街鎮,社區居民學習諸多不便:社區學校是“三級”模式的底層教學單位,這一基本教學單位僅僅設置到街道、鄉鎮,不能夠滿足廣大社區居民學習需求。一方面社區學校距離廣大社區居民住所有一定距離;另一方面社區居民往往不愿意前往街道或鄉鎮辦公場地參與學習活動。雖然有的地區在各個社區設置教學點,將教學活動送到社區。但教學點存在管理松散、持續性不強的突出問題。由于社區沒有成為社區教育責任方,在參與社區教育學習活動過程中隨意性較大。顧名思義,社區教育就應當在社區生根發芽,在社區就地服務社區居民。
培訓課程自上而下,與社區居民需求有偏差:當前社區教育課程基本以社區大學、社區學院和社區學校預設課程為主,這些課程是社區教育管理者根據現有師資條件和教學資源制定教學計劃。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社區居民的學習需求,但卻沒有針對不同社區開設差異性課程。課程內容的“水土不服”直接影響到社區居民參與學習積極性。社區學校與社區居民缺乏足夠多的有效互動,對社區居民學習需求把握不準,沒有充分考慮社區居民的實際學習需求,因此居民們對社區教育課程評價不高。
不可否認,當前的社區教育體系為全民終身學習奠定了較好的基礎,但也客觀存在一些制約社區教育發展的因素。以社區教育實踐為基礎,努力探索更適合社區居民的社區教育模式,對我國社區教育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構建“社區學院+社區學習中心”的教育模式
在實踐過程中,社區教育與基礎教育均由區(縣)級政府承擔主體責任。因此,承擔區級社區教育職能的社區學院重要性不言而喻。社區學院直接制定轄區內社區教育規劃及具體實施方案,對各項教育資源進行調配,決定了區域內社區教育發展模式、途徑和特色。而社區大學對區縣的指導功能可以存在,但可以逐步弱化社區大學的管理職能。社區大學可以發揮其現有科研能力,重點研究區域內社區教育政策和實施方法。
在社區教育的“三級”管理模式中,社區學校承擔著具體教學活動組織職責,但這一功能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效果并不理想,社區居民到社區學校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社區學校組織社區教育的能力十分有限。
“社區學院+社區學習中心”教育模式規定社區學院直接聯系轄區各社區學習中心,統籌全區社區教育政策和資源,指導社區學習中心按照社區教育基本規律開展教學活動,培訓社區教育專業人才,評估社區學習中心教學效果。各社區學習中心從本社區居民需求出發開設課程,盡可能提供社區居民學習必需的場地、師資等條件,但又不限定活動形式,也不必固化學習場所。總之,選取居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和貼近居民需求的教學內容,將課堂開設到居民家門口。
更好發揮學習型組織在社區教育體系中的作用
“政府引導,社區居民廣泛參與”這是教育部對社區教育工作的定位。前期,在推動社區教育發展過程中,政府強力引導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在探索發揮學習型組織作用方面成果鮮見。如果我們要對社區學習中心進一步細分,可以追溯到一個個學習型社團,這些學習型社團就是構成社區教育的一個個細胞。因此,發揮學習型組織的作用和發掘學習型組織的潛力十分必要。
學習型社團組織應當成為社區學習的主體:社區教育具有“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特征,社區教育是在社區中進行、面向每一個居民的教育過程。在組織實施社區教育的過程中,學習什么內容是社區居民特別關心的內容,也是社區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由于不同的社區居民有著不盡相同的學習動機,對學習內容的偏好也不一定相同,單純以傳統課堂形式組織學習勢必不能吸引社區居民廣泛參與。把有著相同興趣愛好的居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明確一個共同目標,選擇適應他們興趣的內容進行學習,形成一個個學習型社團。實踐經驗顯示,由政府主導的傳統課堂教學形式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反而由社區居民自發組建的社團顯示出勃勃生機。因此,應當讓學習型社團成為社區學習的主體。
找準政府在社區教育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唐山師范學院教育系封喜桃通過對天津、重慶和上海的社區教育實踐研究,概述了以上三地社區教育模式。天津模式,是在有區委、政府領導參與的社區教育委員會領導下,協調組織區內各成員單位,為實現“共育人才、共建文明”的目的,以學校教育為中心,強化社區教育實體化建設。重慶模式,是以街鎮為單位,協調街鎮內的所有成員,以實現共育新人為目的,以學校為中心,充分利用社區內各種資源開展教育活動的體系。上海模式,由街道牽頭,街道主要領導直接參與,協調組織轄區內各成員,以實現共育人才為目的,把先進可續技術列為重點內容,創辦社區學校。
以上三地的教育模式盡管各有偏重和不同,但都體現了“政府”牽頭或為主的觀點,對作為學習者的社區居民的能動性則少有涉及。
我國政府正處于由“管理”向“治理”轉型期,“管得太多”“管得太寬”“管得太死”的現象在很多領域依然存在。對于社區教育工作,政府一方面給予的政策和保障仍然不足,很多地區社區教育基本經費無法保障,社區教育指導性的權威法規目前仍舊缺失。社區教育作為基礎教育、學歷教育之外的補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政府如何看待社區教育?在社區教育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找準政府的定位十分重要。
一方面,政府對社區教育不能不管。從國外社區教育比較成功地區經驗來看,社區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推動和引導。美國1976就出臺《聯邦任務》,對社區教育含義及責任進行明確,《聯邦任務》對社區教育在美國的發展起到綱領作用。
另一方面,在社區教育全過程中,政府除應當做好政策、方案及基本設施條件配備等環境準備工作,更應認清社區居民才是社區教育學習的主體。不論政府在社區教育工作中做出多大努力,缺乏社區居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社區教育注定不會取得成功。
基于以上分析,政府應當退居“幕后”,充當社區教育工作的服務生,為社區居民的學習活動提供必要的保障。
充分發掘志愿者在社區教育中的作用
師資匱乏一直是困擾社區教育發展的難題。目前,社區教育隊伍主要由專職、兼職及志愿者三部分構成。社區教育的專職隊伍主要由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分管社區教育的專職干部;社區學院中專門從事社區教育的專職人員構成,但是從現階段來看,這部分的人員數量偏少。社區教育的兼職隊伍主要由街道、社區組建的熱衷于社區教育工作,具有一技之長,樂于奉獻的兼職工作者,他們是社區教育不可或缺的主要力量。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主要是通過自我推薦、社區招募等形式組建的一支對社區教育工作高度熱情,有文化、有能力、有興趣的隊伍,他們大都由各在校大學生和教師、社會組織中的志愿者組成。隨著社區教育的的發展和其作用的凸顯,僅靠社區學院、社區學校、街鎮等一些專職人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有一支知識化、規范化、創新化的志愿者隊伍來彌補社區教育力量薄弱的空缺。
努力營造數字化學習環境
手媒體和流媒體技術的興起,更是將學習嵌入到我們生活中的碎片空間,讓學習脫離空間等諸多因素的限制,數字化學習已然成為新時期重要的學習方式。社區教育也要與時俱進,結合先進的網絡技術,讓社區居民的學習無處不在。
社區教育在中國已經具有多年的實踐經驗,雖然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特別適合中國國情的成熟的社區教育模式。但各地的實踐和研究正推動我國社區教育逐步走上正軌,中國的社區教育也愈來愈接近適合它的體系。社區教育落根社區,就近服務于社區居民,調動社區居民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從而實現社區教育最終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