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先
(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第一小學,河北 廊坊 065800)
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目標是為了“應試”和“升學”。這種“應試”式的課堂教學限制了人的時空發展。一方面,“應試”的教學體系對人的發展時間上具有急功近利性、短期性。它所關注的是學生在短期內獲得大量的記憶性的知識,以應付名目繁多的,實質是考查記憶性知識掌握的各種考試,但它忽視了人在現代社會中的可持續發展性,忽視了人學習能力和知識創新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應試”的教學體系在人的發展空間上具有狹隘性。就單個學生個體來說,過分注重升學率使老師忽視了學生作為社會人的完整性,過分強調了學生作為社會人應有的知識、共性和理性,淡化了學生作為社會人應有的能力、個性與情感,導致了學生人格的欠缺。
長久以來,我國的語文教學有著一套嚴密、完整、系統的知識教材體系。雖然,它對于形成學生系統的基礎知識結構有很大的作用,如果在教學實踐中加以適當的靈活運用,也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教材編輯與生活相比的滯后性和教材容量的限制,客觀上教材無法與實際保持同步,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脫離實際。更重要的是由于“應試”的影響,教師以教材為中心,為唯一的知識傳授文本,無形之中夸大了教材的作用,擴大了教材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距離。由于書本知識教學不能聯系學生的生活,學生往往感到知識很枯燥、很乏味,泯滅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限制了學生的創新實踐意識。
教學手段的單一,首先體現于教學媒介的單一。粉筆和黑板是傳統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主要的教學工具,學生學習的主要工具是眼睛、耳朵以及筆和筆記本。其次,教學方法也比較傳統,陳舊。講授法、練習法等適合應付考試的方法是最常用的。這種陳舊、單一的教學手段怎能引起對世界充滿了好奇與渴望的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呢! 因此,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應該改進,具體的改進策略是:
從兒童心里發的特點來分析,農村孩子的知覺、記憶方面還有很大的直覺性、形象性,抽象思維較弱。兒童的注意力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所吸引,要想孩子們忘掉課堂外哪精彩的電視節目、電子游戲進入語文教學課堂,需要我們教師精心設計生動活躍的教學課堂。因此,我們在設計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課堂時,可以適當的將一些兒歌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
小學生的天性是“好動”,并有很強的表演天賦,因此,通過活動可以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里,讓他們在活動中認識事物,學習文化知識,體會語言文字的意境,受到情感的陶冶。但實際上,許多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往往只注重單純地“講解”“灌注”,為了“記憶”而反復地“死記硬背”。這樣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其教育空間狹窄、封閉,束縛手腳,壓抑學生,教學形式單調,學生學習乏味,感到疲憊不堪,收獲甚微。時間長了,許多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甚至逃學或輟學。產生這種后果,其根源在于課堂教學教學缺乏一個“活”字。所以,依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把“活動表演”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這樣,我們就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能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上就學習的內容親眼看一看、親耳聽一聽、親手做一做、動腦想一想、動口說一說、讀一讀。即有活動,又能學習。既能使小學生身心得以放松、消除疲勞,又能使小學生熱愛語文教學課堂,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如:在教學《狐假虎威》時,可以設計讓幾個學生輪流表演狐貍狡猾的樣子和老虎兇猛神態,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和體會,使學生在活動表演中激發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并能透切地理解狐貍的狡猾和老虎的兇猛。通過這樣豐富多彩的教學,使課堂活躍起來,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全面發展。
語言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學習語文,教學活動是人類生活中的一部分,離開生活的教學活動是不存在的,而語文教學更離不開生活,生活中無時無處不存在語文教學。我們的學生是生在城市長在城市,為了叫更貼近色彩斑斕的田園風光,更容易欣賞紅花綠草,吮吸新鮮的空氣,傾聽鳥叫狗吠、雞鳴馬嘶,體驗鄉村小路,感受三五成群的童年生活。我組織學生去鄉村考察;因此,我在語文習作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觀察五彩繽紛的自然風光,記下身邊發生的每一件事情,積累美詞佳句,讓學生親身體驗生活中語文知識的存在,處處可以學習語文,以便開拓求知的空間,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總之,審視從前的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它基本上呈現的是一種以課堂為中心的“小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所以我們要改變這種模式,用心去教好小學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