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超
(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大塘幼兒園,廣東 廣州 510315)
繪本作為一種生活中較容易獲得的閱讀資源,是以圖畫為主、以文字為輔的方式去講述故事的讀本,它透過圖畫與文字藝術,向幼兒訴說簡單的主題、人物以及情節,深受幼兒喜愛,繪本也因其不可忽視的藝術審美價值,在幼兒園美術教學中的得到一定的引入及運用。本研究就是以繪本為載體,以繪本中美術元素的欣賞啟動幼兒審美之旅,通過有效的教學引導策略促進中班幼兒繪畫能力的發展。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中班年齡段幼兒,根據幼兒的繪畫能力發展水平及興趣愛好,我們篩選了一批繪本進行實踐研究。
繪本作為一種綜合藝術,其中篇幅大小不一的圖畫多數都是世界上知名畫家或插畫家的作品,他們運用水彩、剪貼、油畫、多色或單色畫等手法營造故事情節,使繪本具有非常精美的畫面,繪本欣賞能給幼兒美的熏陶,給幼兒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從而增強幼兒的美術感受力,對幼兒的繪畫能力起著一定的積極作用。
在繪本欣賞階段,我們結合了繪本中的美術元素進行幼兒的初期審美培養,主要包括色彩、造型、構圖、媒介等。在繪畫教學階段,我們根據幼兒的興趣發展及游戲情況,多次調整教學方法與策略,總結了繪本欣賞促進中班幼兒繪畫能力發展的教學策略。
在文獻研究中,我們發現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幼兒認識顏色大致遵循從少到多的順序,如從常見的幾種標準色到色波較長的暖色以及明度較高的顏色,而中班年齡段幼兒對色彩偏好純度高的、鮮艷明快的原色。結合以上研究結果,針對中班幼兒色彩審美與繪畫能力的培養,繪本欣賞與相應的繪畫創作應遵循逐步增加色彩認知與運用的原則。在課題研究初期,我們進行了繪本《我和耀眼的黃》的色彩欣賞及繪畫創作,繪本以三原色中的黃色和藍色為主,描繪了藍貓和大自然中的黃嬉戲玩耍的趣事,畫面中處處充滿著黃色和藍色這對飽滿的對比色,給幼兒帶來強烈的色彩視覺沖擊力,幼兒用“黃色和藍色在一起看上去更亮了、很溫暖”表達了自己的色彩審美感受,在繪畫創作中,幼兒運用黃、藍兩色水粉顏料進行了《我和黃玩游戲》的涂鴉繪畫,黃藍交融的畫面呈現出幼兒天馬行空的想象世界。課題進行到研究后期,在幼兒已經對色彩有較豐富的認知時,在繪本《蒂茲和奧特的大畫布》的欣賞及繪畫創作中,我們引入了多種色彩,如在三原色的基礎上加入白色、粉色、棕色等幾個生活常見的顏色,顏色的引入誘發幼兒對生活中常見食物的聯想,激發幼兒大膽創作的欲望,在繪畫作品中呈現了明顯的食物形象,而不再是隨意的形狀及色塊涂鴉,幼兒對色彩的理解與運用有了明顯的提高。
在繪本中,造型經常可以被找到,最常見的就是人物、動物、植物等的造型。造型具有很強的表現力,能表達作者的情緒。造型所包含的元素有多種,包括線條、形狀、空間、明暗、肌理等。有實驗研究證明,4歲是兒童感知形狀的敏感期,這一時期兒童所畫的圖像是一種象征的圖式,其典型表現就是“蝌蚪人”。從以上研究中,我們不難看出,中班幼兒造型需遵循從簡單的基本圖式組合創作到部分與整體的組合創作。以繪本《佩澤提諾》為例,這本繪本最大的亮點就是角色造型,從方塊小P到飛毛腿、大塊頭、游得快、山頂漢、飛得高、智多星,每一個都是簡潔又特征鮮明的造型,在意猶未盡的欣賞活動結束之后,在課題研究初期,我們給幼兒提供了簡單的正方形彩紙塊,顏色繽紛的方紙塊就像一個個充滿個性的小P,幼兒以想象力為魔法,把方塊組合成一個個充滿想象力的造型、一個個有故事的畫面。如果在該階段就給幼兒提供各種形狀的方塊,在繪畫創作時幼兒可能會出現圖形堆砌、造型不明顯的情況。而在后期的繪畫創作中,我們引入了造型細節的欣賞與創作,引導幼兒從部分過渡到整體造型的創作,幼兒運用三角形、長方形、圓形增添了細節,讓造型看起來更加豐滿、形象。造型創作是一個發掘細節、精細創作、疊加呈現的過程,中班幼兒的繪畫能力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發掘和提升。
根據文獻的研究,構圖是指在一定的空間中安排與處理人、物的關系和位置,把個別或局部的形象組成一個整體。在空間構圖感知上,學齡前幼兒已經具備感知作品的空間深度的能力,中班年齡段幼兒在畫面上的物體構圖則顯得比較隨機、偶然,也不太注意物體間的大小比例。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尊重幼兒的發展規律,從繪本精選畫面的構圖主體進行重“點”欣賞,再進行背景的全“面”欣賞,在繪畫創作時也以主體創作為主,再輔以背景創作。再以繪本《佩澤提諾》為例,在繪本欣賞階段除了欣賞書中的獨特造型外,也會引導幼兒發現背景的奇妙設計,比如高山、海洋、山洞等,在創作階段,鼓勵幼兒通過撕貼的方法創作大背景,受到啟發的幼兒給自己的獨特造型創作了大地、天空、山丘等,幼兒的繪畫表現能力由此得到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