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庫車市比西巴格鄉中學,新疆 庫車 842000)
初中生受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的限制,他們的甄別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較弱,法治觀念淡薄,對法律的認識也比較片面,還有的學生對違法犯罪渾然不知,一旦遇到誘發事件就有可能走上違法犯罪之路。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要將法治與道德二者教育結合起來,強化和引導法治領域的內容,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開展法治教育,增強其法律意識,促進其健康成長,推動法治中國的建設。
初中生由于年齡較小,身心發展不成熟,有的學生看到自己認識的某些沒有高學歷的個體戶、商販等發了大財,便覺得文化知識并不重要,于是放松了對學習的要求,更不重視對《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導致他們法律意識低下,缺乏同違法犯罪行為做斗爭的法律知識和經驗,不能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再者,現在的青少年多為獨生子女,部分家長溺愛、驕慣,使他們逐漸養成了任性、自私、貪婪、霸道的習性,自我中心意識太強,爭強好勝但缺乏進取心和責任感,而且心理承受能力非常脆弱,稍遇不順便意志消沉、自暴自棄,法律意識淡薄,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有的學校和家長仍是注重學生的分數,部分老師在授課時過于強化課本知識,輕視能力的培養,結果導致學生純粹為了應付老師的要求和考試分數而接受法治教育,機械地識記法律知識,考試以后逐漸遺忘,面臨實際問題時常表現為束手無策。甚至學習法律只為了享受權利而忽視履行義務。但在真的需要用法律維護權利時又不知道該怎樣去維護權利或認為“程序麻煩”、“成本高”而表現出退縮。學生對法治教育方面的時事新聞關注較少,常常認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忽視了法治教育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另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但同時一些不健康、不適合青少年的影視、錄像、音樂、電子游戲等也腐蝕著一些青少年,使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不斷發生變化,有的出現違法違紀現象,有的走上犯罪道路。
在學校進行法治教育的過程中,不要直接將課程的結論、原理灌輸給學生,教師要通過學校活動、自身的言談舉止有意識地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發,從而獲得知識。同時,學校還應注意將法治教育與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相結合,強化他們的守法意識,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要加強普法宣傳力度,利用法律講座、報告會、法制文藝小品、旁聽法院審判、參加宣判大會等普法形式,開展面向全體青少年學生的法治教育和普法宣傳,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法治觀念,在輕松的氣氛中增長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公安、教育、文化、廣播電影電視、工商、民政等政府部門和其他社會組織,也要對校園周邊的治安、經營性游戲場所、各類演播場所、出版物、廣播電視戲劇節目和通訊、計算機網絡等加強管理,并明確規定相應的法律責任,以盡力消除社會上不良因素對中學生的影響。同時,學校和行政機關還應嚴格自律,依法行事,培養中學生對法律的信任感。
法治教育目標的落腳點是使初中生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規范自身行為,通過法律途徑參與社會生活,踐行法治理念,參與法治實踐。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法治教育決不可忽視學生實踐。隨著課程改革和教材改編,法治教育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更大的比重,其實踐活動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和新穎,僅教材的“拓展空間”欄目就提供了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辯論賽、實地調查與采訪、與人大代表面對面、以案說法、情境劇表演、憲法宣誓、旁聽庭審、模擬法庭等實踐活動。如果教師能依據學生的興趣和實際狀況幫助學生對實踐活動進行精心策劃,家、校及相關部門能夠多方配合,那么這些實踐活動的開展并非難事,并且一定會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另外,還可以每月選定主題在校園里進行法治宣傳,借助學校的宣傳欄、走廊櫥窗、多媒體屏幕、校園廣播、升旗儀式等平臺,利用環境的熏陶對學生進行春風化雨式的教育。學校也可以與法律相關部門聯系,請它們有效參與到初中法治教育中,如組織學生參觀法院、檢察院、監獄、戒毒所等;邀請公檢法部門、律師協會中的法律工作者到校指導校園法治建設和法治教育課程開發,進行法治宣傳講座等。在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動腦、敢開口、勤動手,逐漸形成勤于思考、善于表達、樂于參與的能力,養成多感官參與學習的習慣,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注意、想象、記憶等因素,這樣就能輕松克服法治教育中的難題,化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自然能提高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法治教育的興趣,從而提高法治教育的教學實效性。
結語:在法治中國的時代召喚聲中,法治教育的地位逐漸提高。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初中生的法治素養也必然是被高度關注的問題。然而,對初中生的法治教育及其法律意識的切實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國家、社會、相關部門、學校、老師、家長以及學生個人的積極探索和共同努力。作為身處關鍵地位的一線教師,定要把握法治教育改革的良好契機,不負使命,努力提高自己,用高尚的情操和扎實的學識影響、教育學生,為法治教育事業和法治中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