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有或 蔡慧 陳余西
(福建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在信息時代,作為信息傳播工具的書刊報紙、廣播電視、電腦網絡、智能手機等媒介都是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特別基于數字技術,以智能手機為標志的移動互聯網等自媒體終端的出現和廣泛使用,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交流方式、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個體參與社會的路徑,形成獨特的自媒體文化景觀。
隨著自媒體的發展并聚集起濃厚的文化氣氛,凸顯其傳播路徑上交互性強、受眾面廣,傳播形式上自由度高、個性化突出,信息閱讀上碎片化、平民化傾向,內容表現上娛樂化、情緒化等特點,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廣泛認同和推崇。
隨著現代智能手機等自媒體移動終端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為人們應用自媒體進行思想交流和信息傳播奠定了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智能手機等自媒體的使用門檻低、成本低,操作簡單便捷,且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都可以通過智能手機等自媒體進行信息文化的傳播,時效性大大增強,擴大了社會溝通與交流,加大了信息傳播的范圍和速度。更可貴的是自媒體能夠將即時產生的新聞信息迅速傳播到廣大受眾群體之中,并通過裂變式傳播途徑,在短時間內使受眾面廣,受眾者可以迅速地對新聞信息進行評論,傳播者與受眾之間信息交換、情感溝通、思想交流是零距離進行,體現了自媒體交互性強、時效性強、受眾面廣的優點。
值得關注的是自媒體信息傳播是多向互動的,打破了舊有信息傳播受階層、時間和地域等桎梏的藩籬,造就網絡即時性和群體性互動,信息交流在不同群體和個人中間多向度流動,形成相對寬松自由表達意見的網絡話語空間。面對同一事件,自媒體用戶通過微博、微信、評論開展信息討論、對話和意見的交換,并達成統一的思想意志,從而提升網絡輿論的表達力和話語權力。[1]
自媒體文化信息傳播的顯著特點是“去中心化”,極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自媒體平臺演變成為大眾張揚個性的公共場所。普通公眾對于信息傳播都擁有極大的自主性,能夠通過自身的微博、微信、論壇等眾多平臺發布自己所經歷的各種事件,成為各類社會新聞信息的發現者和平等的傳播者,能夠暢所欲言地根據自己的意志自由的表達對社會事件的觀點、看法和態度,能夠及時與全球知識體系進行相互聯結,增強新聞事件的生活性和獨特性,展現傳播個體新聞的樂趣與滿足。正是自媒體文化信息“去中心化”的傳播方式,才使得多元文化聲音得以呈現,反映基層草根時代訴求的話語力量才能崛起,從而打破傳統媒體的時代精英話語壟斷。“去中心化”反映多元價值聲音的傳播方式更符合時代發展趨勢,更容易得到民眾青睞。因此,接受個性、注重多元的自媒體思維傳播效果將日益成為社會的主導。
自媒體文化的興起,開啟了大規模碎片化閱讀方式,極大地改變人們閱讀習慣和處理信息的方式,其利弊并存。一方面,信息碎片化,由此產生海量的垃圾信息和低俗文化,沖擊淡化了精髓文化,損害了傳統紙質書籍的閱讀方式和思維方式。另一方面,碎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寬了知識領域,帶來信息更加豐富多元,及時、快速、交互性強的閱讀特點,既能充分利用零碎時間,增加時間利用率,又使閱讀變得更加輕松、隨意,真正把閱讀自主權還給大眾,這是傳統閱讀所不具備的優勢,代表著自媒體時代的閱讀趨勢。碎片化閱讀已然成為自媒體時代的潮流,目前難以用簡單的好壞標準去評價,關鍵是隨著科技發展和時代進步,人們要選擇適合自己需求的閱讀方式,傳承民族文化。[2]
自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較,明顯減少了交流障礙,人們之間不會因為身份、地位、知識背景而難以交流和表達態度。在自媒體平臺上,人們可以公開、合法、客觀地對任何不同受眾群體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也可以參與國內外各種事件的探討和評論,民眾合法的言論自由在自媒體平臺上和比在傳統媒體上更容易得以實現,參與自媒體平臺發聲的主體更趨平民化傾向。
在當下自媒體文化內容的傳播上,缺乏具有思想性、教育性和感染力強的精品文化,其發展水平不高。文化消費以即時性為主,一方面體現休閑娛樂的綜藝、網絡直播、電影游戲、烹調吃貨、音樂盛典、時裝秀等五花八門的節目層出不窮,迎合了不同口味的龐大人群,內容同質化、娛樂化現象嚴重。另一方面,由于網絡的開放性與互動性,這就使自媒體平臺成為各類思想、文化、信息互動傳播提供了宣泄的土壤,雖然絕大多數的信息是健康向上的積極內容,但在泛娛樂化下的網絡信息中,先進文化、紅色文化難以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甚至在傳遞正向信息的同時,給色情、暴力等庸俗有害信息提供傳播機會,網絡道德中功利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負面思想畸形發展,有些公眾模糊了道德標準的視線,滋生了負面情緒和對物質欲望的追求。同時,在自媒體網絡傳播中,還有人惡意將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極端化、夸大化,使人迷失道德方向,陷入社會事件是非觀念混亂之中,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諧與發展。[3]
新生事物產生初期都不可能盡善盡美,只有在其發展進程中不斷得到完善才會日益走向成熟。自媒體文化在其發展進程中雖然良莠不齊,但從整體上綜合觀察分析,具有豐富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
在人類社會文明演進的歷史長河中,人們基于特定的目標,按照一定的宗旨、制度和系統建立起共同活動的集體,便產生性質迥異、功能不同、形式多樣的政黨、政府、企業、學校和社會團體等社會組織。在現實的社會時空里,社會組織內部都實行嚴密分工,有明確的目標和制度體系,組織內部成員的思想溝通、權力維系、行為規范、制度遵守等都依靠強大的文化信息傳播運轉的。[4]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自媒體平臺如博客、微博、微信、QQ、網絡論壇等,也是通過文化傳播的紐帶,在虛擬的網絡時空里,建構滿天繁星般的網絡社區,每一個網絡社區本質上就是一種新的社會組織模式,盡管結構松散、人員成分復雜,但它超越現實中社會組織的發展規模和速度,有可能成為未來社會組織模式發展流行和建構的新趨勢。
網絡社會組織的建構是基于現實社會基礎上,打破舊有秩序重新排列整合的,它取決于三個因素:其一是基于人們共同的生活體驗和文化信仰。網絡社會組織的建構,其成員必須根植于強烈的情感渴望之中,蘊藏于文化共識之中,隱匿于道德倫理之中,埋藏于生活體驗之中,使內部成員心理上的趨同演變成為一種習慣,以相同的文化理性表達出來,得到組織成員的一致認同和集體支持,才能有效維護網絡社會組織的存在和運行。其二是基于人們的業緣關系。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由于人們身處的經濟地位、文化背景不同,從而社會分化成眾多的階層和職業。當社會信息化、智能化高度發展的今天,自媒體在傳播塑造不同階層、職業的界限壁壘,反映著不同階層職業的生活理念、狀態的同時,也在孵化超階層和超職業的網絡社會組織,不同階層和職業的思想觀念通過自媒體傳播,影響了更多的被影響者,有的達成訴求共識,有的卻加深了全國性階層派系和職業鴻溝,而階層和職業恰恰是網絡社會組織中重要的組成元素,在維護網絡組織多樣性和促進組織自身發展的演變中,推動著社會組織的不斷演進。其三是基于人們的地緣關系。人皆生活在不同地域,人們基于共同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和就近原則,形成了共同的風俗習慣、處事態度和心理狀態等本土文化特色,而對異域“他者”文化和遠方生活方式的沖擊具有排斥效應。但在自媒體時代,異域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亦進入人們的參照視野,經過網絡動員和傳播,增進不同成員互對異域文化和身份的具體感知與體認,有利于地域性網絡社會組織大網的編織。
不同文化傳播的敘事方式,就是建構不同的文化秩序。現代各國官方傳媒都是作為權力部門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延伸,都是作為宣傳引導主流價值觀的工具而存在,并對傳媒機構輿論控制、生存營運具有絕對的主導權。我國主流媒體的話語傳播敘事方式,重在建構民族文化、紅色文化、先進文化并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政治法律道德價值觀等意識形態主旋律,是“公共知識、信仰、態度、制度規則、價值和意識形態的制造者。”這些政治符號和令人信服的政治公理的傳播,有利于激發民眾的凝聚力和愛國熱情,傳播的手法發揮文化的涵化作用,培養民眾自發的忠誠,實現民眾對主流文化的認同和精神統一,建構社會賴以安邦的文化秩序。
隨著中國社會的轉型,利益結構、價值認同日益多元。在自媒體傳播技術強大賦權的環境下,文化信息由“精英書寫”演進到“大眾書寫”,雖然舍棄了嚴謹精致的華文表達,但卻流淌著洶涌熱烈奔放的情感邏輯,自媒體傳播平臺便成為普通草根民眾自由表達的場域和文化狂歡的舞臺。[5]網絡流行語、揭露毒疫苗、喝聲網租車暴力、質疑司法判案不公、褒貶網紅、評論明星等等,旗幟鮮明的釋放被壓抑許久的話語剝奪感,這種大眾文化的開放性和解放性,看似傳播失序、社會撕裂,其實是廣大民眾從自我的視角,傳播對法律思想、美學體驗、個人價值、學術觀念和情感心緒的真實感悟,是當代社會事件真實面貌的公理再現和時代強音。主流媒體傳播和自媒體文化傳播是兩種敘事方式,同一事件表現出兩種場景,人們通過兩種視角綜合觀察,相互印證參考,更能清晰反映時代真實的歷史畫面,形成特定的文化秩序。[6]
無論是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不同文化代表著不同的思維模式,而思維模式的差異,大多是由文化的差異引起,又通過文化傳播深深烙印在社會成員的意識里。無論是中國傳統文言文對儒家經典的傳播和現代白話文對家國情懷責任擔當的傳承,還是東西方話語結構的差異,都直接反映不同文化共同體對其成員的精神影響和行為導向功能。[7]主流媒體傳播的政治信仰、社會道德、制度規范等話語體系,構成了成體系的意識形態,這就意味著執政者和社會公眾已經相約遵守一種基于共同認可的政治思維和文化共識,而政治思維模式的建構是一種宏觀的、維護正統秩序的文化建構。
對于一個正常運轉的社會來說,不能只有宏觀的政治思維模式,還要有反映民間習俗微觀文化思維模式的建構,民間生活習俗眾多,有婚戀習俗、飲食習俗,節慶娛樂習俗等。近年來,民間習俗文化思維模式建構,通過與互聯網自媒體平臺的結合得到爆發式綻放,雖然它還不夠縝密,不注重傳播效果和作用,而是呈現更多碎片化、娛樂化傾向,文字、聲像動畫和圖片俱全,重在強調參與過程、符號和參與者的重要性。所以,每一種習俗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密碼與成體系的符號,每一種習俗都映襯一種思維模式與生存智慧,來“建構一個有秩序、有意義、能夠用來支配和容納人類行為的文化世界”,建構自身的生存規則和存在意義。
自媒體在信息革命大潮中,日益成為大眾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媒體形式,其公共性優勢充分顯現。它正以更開放的姿態積極吸引海量的參與者、機構和組織,布局拓展自媒體文化內容的策劃、生產、經營、傳播、資本運作等,賦予自媒體重構媒體界生態、引導輿情發展和主導社會生活的力量。[8]
當今中國社會,從盛年男女到幼兒園小朋友,對于智能手機等自媒體終端無不釋手歡顏,因為它體現著時代氣息、功能強大、輻射力強、傳播速度快等優勢,理應擁有龐大的受眾群體。正當舉國上下大力建構公民對核心價值觀認同感的過程中,要充分應用好自媒體開展學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這個最具時代感的新陣地和新平臺,打破傳統的思政理論課傳播方式、活動方式,在教師的指導下,制作學生喜愛的關于社會熱點問題分析和主流思想的內容,通過討論、演講、辯論等形式用微視頻、微電影、慕課等方式在校園自媒體網絡平臺進行傳播,讓學生把自己身邊充滿正能量的校園真人真事,把新時代涌現出來的奮斗者、英雄模范事跡展示出來,共同感受道德榜樣的力量,積極主動地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引導,并將其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從深度與廣度上來增加思想政治理論傳播的覆蓋率,在校園形成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和話語體系,增強學生主體價值的滿足。
自媒體的迅猛發展,傳統媒體對信息的壟斷成為過去,信息孤島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曾經主流文化的主導者往往將作品進行精致雕琢后再進行傳播,而自媒體文化打破了這種局面,往往對生活百態中毫無華麗修飾的時尚購物、人際交往、學習咨詢、求職娛樂、信息發布等各種生活細節的感悟與體驗,自主、即時互動的加以傳播。早年網絡上最初呈現的“月亮之上”、“隱形的翅膀”等流行歌曲旋風般傳唱大江南北,經過自媒體對流行文化加工之后,轉變為精品文化或精英文化,并在全社會迅速普及;網絡流行語“宅”、“被”、“HOLD住”、“內什么”等一時間被人們廣泛模仿造句,增強了社會時代感和語言活力。多元、多變、多樣的流行文化經過自媒體傳播之后被重新塑造,登上大雅之堂,以至于在主流新聞發布會上也頻頻運用網絡流行語,從而反映著推動著流行文化的重塑。
在自媒體時代,記錄反映時代生活的文化信息是海量的,但就其內容的性質,無非是健康積極和消極頹廢兩種類型,人們通過自媒體平臺能夠自由充分地表達自身對不同的人、事的真情實感,其中大多數是貼近生活、反映親民、愛國的一面,不乏倡導崇高的理想信念、謳歌時代精神、關注國內外時政、追蹤科技學術前沿與工匠精神、傳承技藝等,這都彰顯了自媒體文化的價值。早年在自媒體中非常流行微博打拐行動,幫助更多的被拐兒童回歸家庭,人性關愛的文化被喚起;公眾利用自媒體曝光郭美美事件之后,加快了公益事業的透明化進程,社會公益事業也取得新進展,公益文化在自媒體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
從近年自媒體文化發展看,社會公眾也十分注重“三觀”標準的日常教化,扶正祛邪。有些趣味低級的不良惡搞、文化垃圾、精神毒瘤,都會被網友嗆聲舉報或人肉搜索并給于猛烈無情抨擊,公眾通過開放、融合、民主、參與的方式表達意見,彰顯社會公眾在自媒體文化中的道德性、法治性、正義性和真理性追求。當自媒體中介紹有關舍己救人、關愛弱者、嚴正執法、科學成就等先進人物事跡信息時,就會吸引很多網友圍觀點贊。自媒體對道德榜樣的褒揚,是發自人們心底對道德高尚性的渴望,不摻雜任何功利性和政治目的。自媒體本身具有規避各類道德底線的自律功能,如果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聚集多元文化中各類正向因素,作為國人的精神支柱,實現核心價值觀的時代性轉型,有利于提升中國文化自信的廣度和深度。
在移動互聯網中,自媒體受眾群體數量龐大,自然就蘊涵著難以估量的商業文化價值。無數商家或個體戶利用自媒體平臺尋找商業機會,建立大小不等方式多樣的銷售平臺或網絡商店,大行買賣之道,獲取巨額的商業利潤,同時對于出售假冒偽劣商品的商家進行曝光、惡評、拉黑,提醒更多的人免受其害,正是來源于這些日常生活的點滴事件,形成了公眾對社會生活的整體體驗與感受。
自媒體創造難以統計的消費群體,特別是90后和00后的青年,正處于多元價值兼收并蓄的社會轉型期,商業力量創造出流行時尚和消費霸權,通過自媒體對信息、形象的機械性復制生產,使人的價值逐漸依賴于時尚符號、消費品牌,人們對時尚品牌符號的占有來表達自己的身份,自身就是他人的類像,這些求新、求優和求異的心理情趣、價值追求,推動著社會創新意識的不斷塑造,青年的經濟主體價值得到認同和實現。[8]
隨著5G網絡技術的發展,商家正關注基于人和物在社會中的移動軌跡信息,試圖分析發掘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動態變化模式,建立對社會的全地理范圍覆蓋、全天候即時響應和全網智慧化平臺產業鏈,將線上與線下、人和機器、物品和網絡緊密地結合起來,構成新的產業鏈條,對銀行、電商、娛樂、餐飲等眾多行業的發展產生沖擊。自媒體作為一種支付手段,微信支付已經拓展出刷卡支付、二維碼支付、公眾號支付、APP支付等多種支付方式,為用戶不同的支付場景提供支持。自媒體便捷的支付方式,催生新的商業模式,打破金融壟斷,微信支付雖然只是微信的一種功能,但它消弭了個人與公共的界限,引領以智能移動消費為主的文化生產模式、傳播模式和休閑模式,正在真正成為時代流行的文化生活方式。